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68天。
今天分享《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是英国文学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出版的政治小说,被列入“现代图书馆百部最佳小说”“西方名著经典”。1996年荣获“雨果奖”,这本书甚至被誉为世界文坛。最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该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这本书早已经家喻户晓,同时它又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作者乔治·奥威尔是小说家、散文家,同时也是评论家,他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1903年出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印度殖民政府供职。
1904年母亲带他回到英国,奥威尔天资聪慧,11岁时就发表了诗作《醒来吧 英格兰的小伙子》。14岁的他就考入名校伊顿公学。
1921年,奥威尔从伊顿毕业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刺激着他的良知。所以在1927年他辞职了,但这份经历仍然让他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他从1928年1月回国开始,就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四处漂泊,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而且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
次年,他写下了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真切地描述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他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笔名的出现开启了他的新生活。
1936年的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中,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失败了,没有死去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差点儿丧命于共和政府的党派斗争。
这一惨痛的经验对他的影响巨大,以此为出发点,他写成了后来最为著名的两部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1950年1月,奥威尔不幸病逝,享年仅46岁。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但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描述过的社会现象时,英语里面还专门地创造了一个词“奥威尔现象(Orwellian)”,那么《动物庄园》是怎么来的呢?
这本书的起因还是西班牙战争。逃离回国后,奥威尔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念头,怎样才能把他的一些经历告诉大众呢。
某天,他走在沃灵顿的乡间小路上,看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用鞭子抽打拉扯的大马。刹那间灵感就被触发了,动物被人类所奴役,就像当权者奴役下层人民一样。他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共同点。于是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动物庄园》诞生了。
奥威尔钟情于荒诞小说的风格,所以故事的开头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度夸张的动物世界,奥威尔站在动物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王国,每个动物都有了类似人类的名字职业,它们不再是毫无思想的牲畜,而是一个个活在庄园这样一个“小社会”里面最真实的人。
德高望重的老猪,老上校成为了所有动物的启蒙老师。它称呼其他动物为“同志”,也是它告诉大家,人类剥削牲畜,牲畜必须造反的道理。在老上校死后,带头为动物们争取权利的仍然是几只罪不起眼的公猪。
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与以往作家笔下的“猪”这样一个形象不同,奥威尔将人类的思想意识完全赋予在“猪”的身上。这样的设定改变了人们对于猪的固化思维,使得猪成为了动物当中的绝对智者。不过,这也暗示了这些造反的,领导们不会好到哪儿去,主动打破常规的荒诞创造,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效果。
当公猪拿破仑成为了庄园里的唯一统治者时,它贪婪的本性再次暴露无疑。住进了原先主人的房子,睡上了原先主人的大床,穿上了人类的衣服,像人类一样双腿走路,喝牛奶,吃鸡蛋,品美酒,却还是把房间折腾得像猪圈一样的脏乱差。
邋遢的猪仍然没有摆脱肮脏的本性。更荒诞的情节则在于本书彻底地让动物们的造反革命合情合理,人类俨然已经和动物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动物们的领袖,两头公猪雪球和拿破仑策划并领导了动物革命,赶走了人类,使得牲畜们实现了“当家做主”。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小小的庄园,宛如一个新建成的王国,原本代表着欢乐、勤劳、收获的庄园,被作者用极其反常的手法重新演绎。公猪拿破仑的贪婪独裁,演说家声响器的颠倒黑白,驴子本杰明的置身事外,烈马拳师的热情高涨,仿佛是在讲一群人类的故事。
阅读时,大朋友们会隐隐地感受到作家那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布局,荒诞又夹杂着真实的描述,让读者更加迫切地想要去了解故事的走向,造反后动物们何去何从,它们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
这些问题带来的思考与遐想,被作者的荒诞手法无限放大了。当读者渐渐适应的庄园里亦真亦假的节奏时,奥威尔马上笔锋一转,进入了高度凝面的精彩讽刺。他甚至让一头猪,站上了“人生巅峰”。那么,猪这一种好吃懒做的动物,怎么能够领导别人呢。
本书里面最精彩的情节,就在于公猪拿破仑成功夺权后,一步步“进化”成人类的过程。它好大喜功,贪图权势,不择手段,但偏偏成为了动物庄园里的最高统治者。
首先,当拿破仑用九条恶犬赶走雪球时,真的成了动物庄园的新主人吗?并没有,动物们其实对拿破仑充满了质疑,但因为恐惧武力的威胁,大家敢怒不敢言,有的动物甚至表示,雪球不是叛徒,是保卫庄园,赶走人类的英雄。拿破仑则是强调纪律,它重申一旦动物庄园的纪律松懈下来,人类就会卷土重来,因为对于人类的恐惧,动物们被迫接受了拿破仑。
所以包装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制造舆论上的恐慌,树立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让大家产生危机感,这样便不会破坏已有的平衡。接着,就是大幅度增加劳动量。为此,拿破仑提出了动物庄园的核心任务,大建风车。
当动物们的精力全部投身劳动而筋疲力尽时,就会放弃思考的本能,对拿破仑言听计从,而一场大风吹倒了风车,正好成了拿破仑攻击敌人的机会。
它大肆抹黑雪球过去的功绩,说是雪球捣毁了风车,进一步增加了大家对雪球的憎恨。也就从这里开始,雪球不再是一头猪或者一个人,而被渲染成一切“恶”的始作俑者。拿破仑把庄园里陆续发生的各种恶事,统统都栽赃到不知去向的雪球头上,而一旦有人替雪球说话,拿破仑就命令手下的恶犬却咬死这些动物。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据说雪球每天晚上在夜色掩护下,爬进来干各种破坏捣乱的勾当。每逢农场出了什么乱子,动物们都已经习惯性认为又是雪球干了一件坏事……奇怪的是,即使后来发现与雪球无关,大家还是不改变先前的想法。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雪球的名字已经和死亡杀戮捆绑在了一起,动物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放弃自己的思考,认为拿破仑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包装自己的第二步,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大家放弃思考,以此来达到思想上的控制与统一。
最后一步就是反复宣传,加深印象,给自己完美镀金。我们看到后来拿破仑很少发声,而是让最擅长演讲的公猪声响器四处传播,将拿破仑的地位塑造得神圣不可侵犯。
大朋友可以问小朋友这样一个问题,拿破仑已经是庄园的最高统治者,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还要玩这种低级的小把戏呢?
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心理学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内心缺少什么就炫耀什么,一个人自卑什么就掩饰什么,拿破仑建造的所谓“动物庄园”其实是一个完全虚假的迷你王国。动物的政权建立是通过老上校的舆论力量煽动的,如果拿破仑不去控制动物们的思想,极有可能被动物的其他思想左右并推翻。
“洗脑”这个词也许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拿破仑为了赶走雪球,从庄园里面选择了九只刚刚断奶的小狗进行隔离教育,把它们培育成了帮自己杀人的帮凶。这就是最典型的洗脑。在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型之前,强行地灌输思想,这样的教育是最可怕的。孩子的思想防线脆弱,极易容易被煽动利用,当孩子理解了思想,舆论的真正力量时,大朋友们就可以告诉孩子,保持可贵的理性、个性、独立思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被他人的舆论作用。不人云亦云,要去自己探寻真理,追求答案。
与张天翼直来直往,一针见血的讽刺不同,奥威尔讲述了一个动物化的虚构世界,让读者云里雾里地跟随动物们的日常活动,行为习惯,所见所闻,一步步地进入奥威尔制造的讽刺模型里面。
等读完了全书,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地发现真相,原来我们早就预料到了故事的结局,动物们带着理想,渴望建设一个美好平等的新世界,结果又跳进去另外一个陷阱,它们依然被欺骗,被奴役,不平等是不变的结局,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类庄园是人类管理动物,动物庄园是动物管理动物。
随着动物主义的“七诫”,被篡改得只剩下一诫时,最大的讽刺出现了,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当“平等”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时,所谓的平等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谎言,动物们的理想庄园沦落成了一个猪猡统治的闹剧王国。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展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动物庄园》带给我们的不正是作者呼唤光明,呼唤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吗。当这样一本充满了趣味却又寓意横生的作品,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他们将会看到一个更加宽广丰满的文学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