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我极速地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先跪下向神祷告了。不是说我的跪下不平常,而是在此时,在读完一本“情书”之后跪下,却跪下了,是那样的不平常。最终,我看到了一位属灵大师对信仰的解读如此深邃,而生活,也给人带去了祝福,那种真实的信心,不再是用纸张所塑造的城堡,令人感动。
当我闲来无事的时候,拿起这本书,看到其中的简介,简介的内容实在使得我为之一颤。浑身的不自在使得我不想再继续阅读,但却有一股莫名地吸引力牵绊着我继续浏览。
说是情书,真是不为过,这是我看过最甜的情书,却也是最悲伤的情书,难怪它的名字会叫作《悲伤的体验》,全篇文章曼妙着一股哀伤的气息,却描述出多少男女甜蜜的瞬间,只是因为这封情书接收的对象是神,或者是亡妻,于是便不再有那么多甜美了。
问我还记得书里面内容的多少,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若不使劲去回想,我大概一点也记不起当中的细节,却深深地记得这封情书捍卫着信仰,建造着的信心与其记忆中的亡妻,这些却一点都不模糊,深深烙在内心当中。
正文
当小J身子的温度逐渐升到41℃时,他再也没有心情去顾楼下人来人往的群众了,也不晓得他们是来哀悼,还是来凑热闹,只是此起彼伏的哭声扰乱着他的哀伤,使他不得不从大哭一场的情绪中进入到身体的疲倦之中。母亲正躺在楼下不省人事,而他却渴望从这样的哀伤当中得到一两眼关注的眼神,然而正是这样的丑陋使得他拼命地摇头,他以为这样,他邪恶的念头便可以从他脑海中去除。后来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大概那里46岁过世的人也不算太多,于是自然而然地,他成为了一个可怜人。只是,后来的他厌恶父亲总是用施舍地眼光想博得别人的同情,自己便以为自己不是一个自怜的人了。大约有两个月的时光,他总是不断地重复梦见他的母亲还依然在他身边,那如天使般得呵护使得他渴望每一个夜晚的入睡,却不愿意醒来。因为现实好像过于得哀伤。只是每一个梦境,当他恢复理性之时,总是不断地去质疑,这样的梦真实吗?或者说,那样的母亲真实吗?她还是那位曾经严厉得母亲吗,至少没有梦境中那样的温柔,于是,他开始发现自己怀念的只是自己虚构出来的幻想,母亲不存在她的记忆当中,他记忆中的人也并非是她的母亲。
当然,正如时间的功效一样,我开始质疑,我如今对《卿卿如晤》的记忆是真实的吗?某位大家曾经放胆豪言,“若不是我亲自解释,无人能看懂我所写的书。”然而,这句话是真实的,当初高考语文阅读中那条眼睛闪着诡异的光的鱼的作者已经阐述了这一切。文学的手法使得一篇文章在看的时候便模糊不清,那更何况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带来模糊的印象呢?更广阔地来说,如果面对面的人我们尚且所看到的只是一种虚幻,那神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无意再落入到丧母的悲痛当中去,既然已经走出,再落入那种自怜便是魔鬼的圈套,不过一篇情书的读后感用这样的论调写出却太过于严肃了。
当伊与路易斯热恋之际,伊离开了人世,而《卿卿如晤》便是他在如同疯子一般涂鸦所写下来反思的整理。大概这样的简介使得人们对这本书有大致的了解吧。而书的前两章实在是显得太过于“凄惨”。当路易斯将神比作兽医之时,我看到了他对神的咆哮,不晓得有多少人因此跌倒了,也许对于某些信徒来说,这样的比喻是对神最大的侮辱,当一个人经历苦难之后,所得到这类人的安慰大概也只是,神必有祂的美意,而路易斯丝毫不客气地回绝了这样的安慰,“你们要是和我谈信仰带来的安慰,我会觉得你们根本无法了解。”无情而直白的回复让那些旁观者哑口无言。他享受着这样的凌乱,并非他不承认凡事必有神的美意,而是他在疯狂地寻找着究竟何为神的美意。最终他寻找到了。
我不敢自比路易斯,而丧母之痛和丧妻之痛也未完全相似,但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不算为妙吧,当我担心我在热恋之中的女友(我们俩经历了常人所难以经历的环境)离我而去之时,我想这二者相加也许能浅尝路易斯当时的滋味吧。但这样的腔调也不是为要证明我够资格写这篇读后感,只是那种真实,比起未曾经历到的可能更加靠近一些。
编者在简介当中提到的一段经文实在令我反思,约伯这位“史上最无辜的人”,当他三个朋友的论调出来时,他便高声反驳,而最终神终止了这场辩论,开始祂的演讲,而其论调却与他朋友无异,约伯却扬起尘土,在灰尘中懊悔说下了至理名言,“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看见你。”也许每一个苦难经历的背后都是如此的相似,每本苦难的书籍背后总无法忽视约伯这位受害者。然而,这里的重点在于,为何相同的论调使得约伯有这样的言行呢?
在看完《卿卿如晤》之后,我想我知道了答案。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着我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在自己的脑海里刻画出她的形象之时,我不断地陶醉在这样的想象当中,而路易斯也为着脑海中所构造的伊而“苦恼”,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晓得这样印象的不真实,或许不是说那样的印象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之处,而是那样的印象不是本体,当我们一次次沉浸这样的印象的怀念之中时,信心便荡然无存了。难怪路易斯放言说“他对伊的爱真实的反应了他对神的信心。”等等,为什么爱会反应信心?路易斯将他以前的信心比作是纸牌造的房子,一经历苦难,便坍塌了,一无是处。想象一下一位曾经写过《痛苦的奥秘》的人对自己的苦难观否定的一无是处,甚至将自己的信心否定的一无是处,那我们有多少值得骄傲的地方呢?是他之前对痛苦的理解有误吗?我想,这一系列的问题答案都是一样的。当我们对人的印象常常会陷入到那样的“虚无”当中时,对神,自然显得一无所知,似乎我们也常常将自己内心中所塑造起对神的印象当成真神去崇拜,可能那个印象是对的,却一点都不真实,而他最终将这样的苦难当作一种祝福,在于他了解到了,何为真正的信心,甚至放言,这是婚姻中的必修课。
究竟,我们在世上有多少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呢?我们所了解的神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呢?“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具有偶像破坏的特质,你尘世的爱人即使在今生中,岂非也经常超然独立你对她所持的理念上”路易斯又说,“如果信心是对神的一种依恋,所依恋的不应该是我们对神所持的理念,而是神本身。”当我们经历过一切苦难之后,当我们经历了一切对神的“害怕”之后,也许我们的心态会转变,我们最害怕的不是“所以,神并不存在。”而是“原来,神是这样子的,不要再欺骗自己。”只是这样的害怕却显得格外的有智慧和真实,当路易斯用他的婚姻向我们阐述这个道理的时候,神似乎也跟他开了个玩笑。“你认为我设置痛苦如你《痛苦的奥秘》所写的内容?那我让你尝尝什么是真正的痛苦,但我愿意让你认识到真正痛苦的奥秘。”别期待了!如果神是真正的良善的,祂绝不会收取苦难,难道你期待在手术未完成时,医生停下手中的手术刀吗?也许我们所认识如同圣诞老人一样的神才真正应该透过苦难的破碎。只是我奉劝你向神祈求,让祂大发慈悲免去你的苦难,因为手术所带来的痛确实不愿意承受。“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痊愈分为两种,一种是比如感冒似的痊愈,好了也就好了,另一种是截肢式的痊愈,也许你好了,只是你少了条胳膊。”生命中会留下创伤,我们并不是为要寻求苦难而生存的,我们所寻求的是神,若只是把神当场一种途径,那我们便有祸了!然而,当我们透过这样的种种,拆毁我们生命中纸牌堆的城堡时,我们有福了。
当小J在半年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中走出来之时,他根本不知道他学会了什么,而对他人所阐述的种种他所看到神的美意可能也只是为了表现他的坚强罢了,而那时候的他若有选择的权利,他宁愿放弃这些美意而选择母亲的归来。他也不晓得自己为什么莫名地走出生命的阴影,只是他所认识的神不再一样。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