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
周二下午的演讲比赛,是我上周布置的任务。这是继上周的第一轮演讲比赛之后的又一轮比赛。这次演讲比赛,每个小组,可以自定主题,自定演讲者,代表本组参加比赛。
之所以这么决定,是文玉同学找到我。“老师,下一轮的演讲比赛,主题定了吗?我想给大家聊聊追星!”
“好啊,我正发愁准备各组主题呢。这次,你们小组自己定主题,我还省事儿了呢!”
文玉高高兴兴地走了。我知道,这个小姑娘就喜欢追星,在作文里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偶像。
周二下午第二节,演讲比赛正式开始。各小组的主题,有的是关于时间,有的是关于青春,有的是关于梦想……果然,文玉同学代表她们小组出场了,话题就是“追星”。而且,她的演讲一下“惊艳”了所有人。
我也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一点腼腆也没有,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同学们自发地一次又一次热烈鼓掌。
这个小姑娘说,她要为“追星族”正名,也要重新定义“追星”行为。然后她结合自己的追星经历,谈到“追星”的积极意义,谈到追星过程中她收获的精神营养和愉悦的心情。
很庆幸,也很欣慰,这个孩子是从积极的方面谈追星。其实,这才是追星的正确方式!
既然大家都对“追星”这个话题感兴趣,那我就也来谈谈追星的事儿。
大部分老师和家长都不认可追星,甚至严重反对孩子追星,怕孩子因此荒废学业。在禁止和反对孩子追星之前,得先明白孩子为什么追星。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追寻自我认同。崇拜偶像,就是获取自我认同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孩子的眼里,偶像就是另一个已经成功的“自己”。所以,老师和家长盲目反对孩子追星,其实是在阻止孩子获取自我认同。
其实,追星,也没有那么可怕,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和指导。
我认为追星具有时代色彩。不同时代的人追不同的星。确切地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星”。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都拥护和热爱毛主席和周总理。那么,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亮的“星”。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追影视明星,比如杨丽坤、刘晓庆;到了九十年代,就是我上中学的时代,我们开始狂热地喜欢李嘉欣、刘德华、周润发、郭富城......而现在的孩子追星,大都是看颜值,看才艺,看热度。
我们经常要求现在的孩子应该追这样的星——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还有抗疫大白,抗洪英雄......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明星,这些“明星”身上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毋庸置疑。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对这些“时代英雄”产生敬重或者感恩之心,但或许他们不会把这些明星当做偶像。一是因为距离感,二是因为孩子和这些明星之间没有共同或者相通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这些“明星”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可以引导孩子们努力成为他们这样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也请允许他们不追这样的星。
我认为追星应该理性。这种理性,一个是体现在对偶像的选择上,选择有正能量的人,做为自己的偶像;一个是体现在追星的目的上,追星是为了从偶像身上汲取精神营养,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选择偶像很重要,一个正面的榜样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有正面的激励意义。如果选择那些“娘炮”,选择那些无良艺人,就需要正向引导,严重的需要制止。
如果为了追星不顾一切,不择手段,那就偏离了人生正确的航向,最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还记得那个为了追星逼死父亲的杨丽娟吗?她为了去香港见刘德华一面,逼着父亲卖房割肾。最终,父亲跳海自杀。
记得2015年我接手的那个毕业班里,有几个小女生迷恋“TFBOYS”,既有颜值又有才艺的三个小男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男神”。她们仅仅是喜欢他们的人,他们的歌;仅仅是学唱他们的歌,收藏他们的照片。她们清楚三个男孩成功的背后是辛苦付出,她们清楚三个男孩有目标有方向。几个女孩子并没有耽误学业,最后都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现在班里的梁虎成喜欢“苏炳添”,把他奉为“苏神”,成绩不太优秀的他,或许期待自己将来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会拥有辉煌的人生。
这些孩子追星,相对比较理性。能够从偶像身上看到积极的一面,并朝着偶像的方向努力。
努力成为偶像,就是他们成长的动力。
我一直不反对追星,但我希望所有追星的孩子,不盲目,不过度,理性追星,并努力成为一颗耀眼的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