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认真读一部散文作品,最近在读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间或读完《汪曾祺散文》。前者读起来有些吃力,需要格外专注地阅读否则就难以理解,而《汪曾祺散文》则读起来非常畅快惬意。用饮酒来作比喻的话,前者就如一杯烈酒,需在苦涩辛辣中琢磨出滋味;后者就如一杯红酒带着甘醇,口感极好。这两种滋味交替品尝也是一种别样的风味。
我读书不多,汪曾祺的作品之前没有读过,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有人推崇汪曾祺的散文,于是便拿来读。如果今后有人让我推荐散文作品,我也便会推荐汪曾祺的散文。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知此后我便增添了几分亲近的愿望。我很多年前应该十几岁学生时代曾读过一本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忘记了书名,内容带有自传性质,那本书我记得读了好几遍,至今隐约记得少许的情节,对我来说殊为难得的事情。或许因为读书少,才记得为数不多的一点点。
老一辈的作家(指出生解放前)都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力,大约旧时代读书人只学习单一语文科目用心专也的缘故。汪曾祺出生书香门第,不但写得好文还精于书法和绘画,这跟受其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不无关系。所以英雄不问出处是不对的。好的出生加上有一个好性格的父亲,他少时的生活还是幸福快乐的,这些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体现。这本散文集里写了很多跟故乡有关的事物,文字里流淌着的都是故乡情,但凡是涉及故乡的事情都愿意谈一谈,比如高邮咸鸭蛋就多次提及引以为豪。若非对那边土地饱含热爱,怎么会如此深情。
散文多为记述真实的事情,而真实的事情多为平淡无奇,要在这平淡平常的事中品出不寻常的滋味,需要多情还要多才。不多情不以有感怀,不多才不能触动他人。汪曾祺的散文便兼具情怀和文采。虫草花树春夏秋冬,在他的视界里都有赏玩品味之处。
文字表达不但需要准确,还需有美感,还需要动感。用情太少则显苍白,用情过浓则有泛滥之嫌。这就如炒一盘青菜,放油太少则无色泽,放油太多又觉得油腻。说到做菜,汪老可谓是美食家兼大厨。这本书中不少作品都是谈美食,还比较不同地区的美食,看了让人胃口大开恨不得据此整理出一套攻略去一一品尝。用文字形容出味蕾上的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还能做出对比,既要美食的鉴赏力还要有文学的表达力。真正的美食家应该首先是一位大厨,如果不躬身力行,则很难细辨其中的微妙。
书中谈及一些名人,有沈从文、老舍、赵树理、金岳霖等大师的轶事,一个人去品读另外一个人是一件有趣事情,光是外观上恐怕不同人的观察也有不同之处,记述人物所涉及的事情也各不相同。我喜欢看名人之间互相谈论的文章,因为既是真实的又是独特的。
除了大师的文学造诣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崇拜,大师豁达开朗的性情也很应该被学习。对于他人的关心,对于批斗自己同事的宽容,对于困难的豁达,对于疾病的乐观。文如其人,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情,就不会写出这样的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