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我一个读书群里,一个小伙伴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总是抱怨学习没有用呢?
正如《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一样:科技进步让人们对云端的依赖与日俱增,如同理性无知者所质疑的那样,在一个查找信息如此便捷的时代,求知还有什么价值嘛?
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提一个概念——谷歌效应。
2011年,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发起了一个实验,给每个志愿者看了四十个小短句,然后让他们把句子输入电脑中。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记住这些内容,而另一半则没有被要求;一半的人了解自己的输入将被储存于电脑,而另一半人则被告知任务完成后输入的内容会立刻被删除。
实验结果是,那些被要求记住这些句子的人,记得没有比另一半人多多少,但那些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清空的人,得分比另一半人高得多。由此可见,记住事实与有没有被要求无关,而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这就是“谷歌效应”。
谷歌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人们经常使用的记录方式:拍照。
说到拍照,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听某位老师的课程,哇,感觉老师说的每句话都很重要,写的每个字都很重要。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知识点没记住多少,手机中却塞满了老师和黑板的合照。
我总是以为用手机记录下来就万事大吉了,或者这么想,我现在把它们全都拍下来,等我有时间就好好看。想法不错,但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照片或者视频,直到手机智能提示内存不足时,才猛然惊醒,哎呀,这么好的东西我怎么没有早看到呢?至此,时间已过一年半载。
2013年费尔菲尔德大学的琳达·亨克尔在其大学的贝拉明艺术博物馆进行了一个实验:一群学生被要求欣赏一幅指定画作,一些人拍照,而另一些人选择做笔记。第二天,在亨克尔询问这群学生关于画作的信息时,她发现拍照的学生在辨别画作、回忆细节等方面都表现较差。
从这个试验我想我们是不是有了些启发呢?
为什么会学习没有用呢?因为学习了,就是不去输出,所以自然的学习没有用。在上述的试验中,做记录就代表着输出。由此可见,输出与不输出确实有些很大区别。
用手机拍照录音,存下的只是别人的照片,录下的只是别人的声音,记在本子上的只是别人的文字。不去使用,不去实践,你投入了时间,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最后得出了:“学习没有用”的结论。
就在前几天,在我身上发生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们班值月生志红姐,在每日一读中读了一整段的英文。听得我是羡慕嫉妒啊!
于是我就和志红姐说:英语一直是我的伤啊!结果,志红姐一句话就透出了这件事的本质。她说:那是你没找到英语的用处。志红姐说的太对了,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这让我想到了,笑来老师说很多人学不会英语,完全是因为“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什么是刚需呢?比如就像我们活着所必须的空气和水一样。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不用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倒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那么为什么另外一些人,最终“学”会了呢?那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学英语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志红姐的职业是外贸行业,正需要和外国人沟通。
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想想看吧,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由此可见,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运用知识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当我们学会一个领域的知识并积极在实际中去使用它时,知识的价值就被发挥出来了。我们为学习知识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得到回报。换句话说,在使用知识后,我们的单位时间的货币价值就提高了。
这篇文章由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没有用”)为出发点,想到《知识大迁移》中的“谷歌效应”,以及谷歌效应在现实生活的运用——拍照;最后又列举了一个案例,说明了“用”的重要性。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谢谢你的观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