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贾平凹的《自在独行》,第一篇文章《纺车声声》 讲的是自己的母亲,小时候做学校校长的父亲被抓去批斗、改造。只留下母亲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照顾三个孩子。为了生计,为了供孩子上学,母亲天天纺纱、织布到深夜,“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一次,织好的布被民兵没收,为了要回布,自己硬是一个人咬着牙挖了一夜排水沟才把布要了回来。随着生活的慢慢好转, 纺车的声音由毛毛虫在心上蠕动,变成了欢快的歌声,父亲也得到了平反。无论日子过的多么好,母亲总是在不停地织布。
一直想写一写我的母亲。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是时候动动笔(键盘)了。小时候,我对母亲对我爱真的没有太大的感受。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家里五个孩子,排行第二,是家中五个孩子里唯一的女生。家里生活艰苦,重男轻女的姥爷从来没有因为她是女生而额外的照顾。母亲也没有抱怨,一边照看我年幼的舅舅一边下地干活。有一年夏天,母亲自己割了几亩地麦子,累的中暑输了两周的液。 从小艰苦的生活造就了母亲女强人的性格,骨子里特别的倔强,父亲笑话她“倔死驴”。与酷爱文学的父亲不同,母亲没有什么高雅的爱好,每天一丝不苟的做家务,照顾我们爷俩的生活,当我与父亲讨论文学、生活等问题时,她就在一帮干自己的事情。印象中的母亲“格局”没有父亲大,心也不是那么的细腻。直到有一年我生了一场病住院,我妈在那里陪护,被折腾得死气沉沉的我一直在睡觉,迷迷糊糊中看到母亲掏出一个小本,在记什么。后来才知道她在本子上把我哪一天,几点输的什么液体挨个记了下来。 那时才开始留意母亲的爱,有时回家闻到邻居家做什么好吃的,无意给她提起,过几天她就会做同样的饭菜。一个月前告诉我妈觉得床上的垫子,前几天发现床上的垫子换了,原来她第二天就找人来量尺寸定了一个新的垫子。
随着长大,发现我妈身上有越来越多的闪光点。最大的优点便是认真,在家里,把家里的环境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工作中(她是个教师),三十年来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普通的老师,对待所有的工作都勤勤勉勉,从不抱怨;感觉身体不太好,就每天早上早起锻炼,晚上吃完饭锻炼,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和她一比,真的自惭形秽。
本来就是随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什么主旨,随意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