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恬 from 微信公号「别有洞恬」(ID:tt19950330tt)
你的怪癖是什么?我不相信有人会没有怪癖,哪怕是极完美的人。因为「完美」本身就是怪癖,是相对虚假的概念。
别害怕,我不是要兜售什么可怖致幻的理论。我是要推荐一本魔性的作者写的魔性的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勾引着人们心里对于极致的好奇。看过之后,觉得内容并没有辜负我最初对它的期待。
我是代入感、同理心都很强的人,不可避免的敏感,所以这本书尽管如此吸引我,还是看看停停,不忍,或者说是不敢一口气看完。我怕自己入戏太深,不小心也落入魔洞不能自拔。
人挑书,书也挑人。很多书都是这样,敢于、愿意相信并欣赏它的内容,它才会愿意把自己的魅力展现给你看。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免惊叹,一个不熟悉的朋友对我说,这本书是“装神弄鬼的神棍”。我不禁呵呵,微微替他惋惜。
所以如果你想用这本书打开思维,首先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它,它真的会让你大吃一惊。
![](https://img.haomeiwen.com/i820398/b62ad26195d5b908.jpg)
♪
这本《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在书店和网站上都不难找,可以说是一本畅销书了,但是别让「畅销书」的标签蒙蔽了双眼,也别被激起“就是不看畅销书”的傲娇情绪。
如果你自认为已经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看了这本书你会放弃这个想法。
作者高铭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采访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思维方式,并记录成了这本书。
新版前言里,作者如是说——“即便使用文字我们也无法逾越体会上的差距,即不可能彻底感同身受。”正因为我们表达的匮乏,所以每个人都有无解的孤独,而越是无解,我们渴望理解的程度就愈发强烈。精神病人也一样。
我想着某种程度上,我是和作者十分相似的。因为困惑和无尽的好奇。
后台跟我聊过的朋友前前后后,怎么也有几十人了。平日里,我也是极爱听故事的。不谦虚的说,我是很容易让对方卸下防备跟我讲故事的那种人。好听的说,是因为有亲和力和理解力,其实我知道,是我听故事和不设防的心态在起作用。
不Judge别人,是我的原则。可能于我而言,发生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接受的。并非道德上的绝望和衡量,而是一种探索和宽宏。每个个体都那么不同,而我们只有这一生。我们无从全情体验他人的感受,但至少可以接近,可以看看。
恩。这种感觉就像在漫漫无边的黑夜,你擎着小小的火把,踽踽独行。走啊走啊,你发现远处的路上似乎有一支火把,燃着微弱的火星,向你靠近,那种感受,足以夺眶泪奔。我很期盼,在交换故事的过程里,有擎着火把的伙伴可以相惜。更希望,我是那个在你绝望边缘看到的火星。
![](https://img.haomeiwen.com/i820398/3da2bd751f554d78.jpg)
♪
作者的描述里,精神病人有他匪夷所思,让我们背冒冷汗的一面。但是回归到本质,他们只是同我们一样茫然的人。讽刺又幽默的是,他们当中有些人太爱了,太执着了,太聪明了,具备我们并不具备的特质。
他觉得这一生只是生命的一章,想要提前结束这一章,所以自杀。
他说“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类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恶魔,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
她说,能看到每天的颜色。粉色时会死人,红色是最不好的。红色出现“一次是奶奶去世的时候,一次是跟我很好的高中同学去世的时候。”
她是个快成年的小女孩,认为灵魂有尾巴,好多灵魂都在抢空壳。
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去世了。姐姐自己和姐姐的老公都看见妹妹在家里存在着。
他以前是个公务员,辞职后就研究玛雅文化,并以此养活自己,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他偷尸体,做实验,是为让彼此一见钟情、相识12年的妻子复活。
这个门萨俱乐部会员坚信,所有的历史、所有的辉煌、都是普通人创造的,而不是那些天才,不是那些聪明人。
她认为时空一体,理论体系惊人而令人信服,没什么做错的事情,不过她的追随者有两个自杀了。
……
![](https://img.haomeiwen.com/i820398/7b508c2f458ac276.jpg)
♪
作者周围的人曾担心他自己出问题。而我相信他并不会。
他和一位精神科研究与治疗领域颇有建树的老者聊天。作者问:“精神病定义的基础是什么?过了一个坎儿就算,还是因患病杀人放火满街跑才算?”
老者回答说:“其实你说的是一个社会认同的问题了。我的看法是:人人都有精神病。”
这就回到我最开始的问题了。你有哪方面的怪癖或偏执么?
例如洁癖?必须把钱包里的钞票放好?或者把盆栽的叶子擦亮?
这一切恐怖么?不怎么恐怖。而精神病人呢?
一位曾经的女精神科医师找到作者。她说:“你接触了这么多患者,一定发现了他们的一个秘密。那个秘密是一种矛盾。”
作者:“你说的那个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着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地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
看到这里,你熟悉么?熟悉这种感觉么?那种只属于自己的挣扎。
所以我看到那些精神病人的故事,尤其是看到最后,是心疼的。一种生而为人同样的无助感,我心疼着他们,也心疼着同样为人的自己。那种孤独感,那种矛盾和挣扎,我也一样有。
而我起了鸡皮疙瘩的感动同样源于这种共通的孤独。
正是如此,我们或许不孤独吧。因为我们都一样。
探寻不停的原因也是如此的。作者说,“跋,是为了迈步向前。”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种情绪之后,我的释怀更多了,宽宏更多了。疯就疯吧,孤独没必要抱歉,谁都没必要抱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