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断魂枪》看完,脑袋中就盘旋着四个字:不传!不传!
两个词语,两个感叹号,抒发着作者的情感,书中人物沙子龙的情感。
不传!不传?
为啥不传?
他在想啥?顾虑的是什么?作者有深意所以如此安排?
书中人物的命运中藏有什么信息?所以才会叹口气,微笑着说“不传!不传!”
无数的疑惑在我脑袋中打转,像一个黑洞洞的漩涡把我吞没。
在鸟窝里转了一圈,大家从艺术层明的阐述也好,文本剖析也好,总觉得和我脑子中的那点点念头对不上好。
不传的是啥?为何叹气又微笑,仅仅只是传枪法吗?还有什么深意呢?
万般纠结。
螃蟹兄和珍妮组长一语点醒梦中人:读后感而已,写自己想法吧。
鸟说:误读也是作品的一种宿命,唯有这样作品才有更多的可读性。
如此,这般,这样说来……哪怕是我歪解了,也请诸位看官一笑了了吧,没有深刻的想法和道理,只是普通人对陌路英雄的猜想而已。
一、传与不传的纠结
文章开篇主人公出场,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作者老舍用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列强入侵,邻国虎视眈眈,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时代背景。
种种因果构成,让沙子龙的镖局没了生意,再将镖局改成客栈,似乎也成为了理所当然。
那为啥是客栈呢?不是其它的营生了?比如,像那些少年们去街头练武,回乡下种田,或者其它的事情。
个人觉得其中有着沙子龙的执念和不舍。
沙子龙作为镖局的创始人,“五虎断魂枪”的研发人,他对于现实中冷兵器无法与热兵器抗争的无奈,却又想抱着自己曾经武侠梦、神枪沙的执念,固守在自己的世界中。
试想,过去的风光和现在的没落,英雄的末路,一如鲁迅《奔月》中的后羿一般。再如何没落,沙子龙还有一份属于自己在心底的骄傲。
走镖走不了了,总还能守着曾经赢得辉煌的地方,镖局改成客栈,来往的人群也许能让沙子龙在恍惚中重温昔日走镖时庭前车马往来,人声鼎沸的情景。
然而,现实也许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住店的人并不会多,不然他怎么能够在夜间把仅剩他一人的门关好,熟悉熟悉“五虎断魂枪”呢。
执念,放不下的执念,在他脑中徘徊,过去和今日的对比,将他的落寞与不甘尽显。
那些自称是他弟子的少年,技不算高,但艺胆大,书中说到:有点功夫,可是没地方去用。他们能做的是庙会卖艺、卖大力丸、卖果子、毛豆角……
对于这些弟子,沙子龙和善而慷慨,但绝口不提武术相关的一星半点。
他会给他们钱财,请他们吃好喝好,但当他们要讨教时,沙子龙只有一句玩笑话:教什么?拿开水浇吧!
为什么沙子龙明明知道少年们的心事,为什么不愿意教?
为什么明知国有难,却仍由这帮怀揣功夫梦的少年,在无所事事中消磨时光,在凡俗的生活里过着如白水般的日子。
我想这最后还要回到开头交代的几个词语——炮声、快枪、发热的枪口。
这几个词让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么一副画面,无数人施展着武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最后却一一倒在了地上。
鲜血染红了大地,兵器洒落一地。
洒落的,不止兵器,还有沙子龙自己的武侠梦。
梦醒,自然也不愿意让少年们踏上武侠的不归路,沉浸在对自我的好感中,忽视洋枪大炮的现实世界。
他的不传,是对自己过去的祭奠,也是对少年们的一种变相保护。
所以他宁肯自己的名声被坏,也不愿意再传下去。
二、写作中的一些手法
作者老舍用干净利落的白描手法,将朴素简练的文字相组合,描摹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短短几笔,沙子龙、王三胜、孙老头三人跃然纸上。
沙子龙的固执与圆滑,王三胜的市井与狡猾,孙老头的执着。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坚守。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执着。精彩的打斗,各有心思的交互场景,在文中都有恰到好处的呈现。
另外,文中大量对比的使用,有火器与武侠情况的对比,有孙老头的痴与沙子龙的悟对比,有少年们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对比等等,无不发人深思,给文章赋予了不同的力量。
三、总结
特殊时期的伟大小说,揭露现象,讽刺人物,劝慰后辈。虽看似写武侠,实则还是写市井小民,延续了老舍的一贯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