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还是鼓起勇气重启了曾经伤痛的回忆。
01 过去
片段一:
还记得上一次写下我们母女关系的文字,久远到小学一年级。
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的作文,我用尚且青涩的文字写下了《我是一只笼子里的金丝雀》,诉说了整日困在家里,不得外出玩耍的处境,缘由是母亲出于安全考虑对我的过度保护。
文章得到老师的好评,我得意洋洋地拿给母亲看,却被母亲劈头盖脸一顿教育,说明明是为了我用心良苦,我却败坏了她的名声。当时的我不知做错了什么,只是感到无比委屈与无助......
片段二:
还有一次,老师为了促进亲子关系,要求每位学生都给父母写一封信,我小心翼翼、字斟句酌地给母亲写了很多心里话,并偷偷放在她的床头,紧张地期待她给我的回复。
可我再一次失望了,没有温柔的关怀,只有歇斯底里的责备。而且,她当着我的面把那封信撕得稀碎,再也拼不回原来的样子。我哭了,带着恨......
片段三:
一直以来,同学生日聚会是我最向往的,热闹有趣,可我总无法应邀参加。终于,我想到一个办法,让全班同学在我家楼下喊我的名字,当场邀约,我以为这样母亲会给我一个面子。
可我没想到,这反而触到了母亲的逆鳞,我的面子与母亲的权威相比,根本一文不值。即便我苦苦哀求,我也冲不出家里的那道铁门。
同学们不欢而散,以后的邀请函上再也没出现过我的名字。
母亲是个强势的存在,她的决定都是对的,不容他人置喙。我曾经屡次反抗过,想尽各种方式,均以失败收场。
我,终究是个孩子,被爱绑架,剥夺了平等沟通的权利,自由更是遥不可及。
其他家人也都站在母亲那边,总是劝说我要懂事,要理解她,她是为我好,于是,“为我好”成为我人生中最讨厌的字眼。
童年中少有的阳光是父亲给我的,他是唯一理解我的人,也是我的精神支柱。
02 现在
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泪如雨下,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弱小的自己。
本以为时间可以治愈伤痕,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低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痛,竟如此痛彻心扉、刻骨铭心。
如今,我看到了很多别人的家庭,甚至自己也建立了小家庭,才明白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有多么非凡的意义。
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有的烙印显而易见,容易追溯,但有的烙印很隐蔽,让人浑然不知。
比如我,明明十分痛恨母亲的强势和控制,讽刺的是,我竟然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人,还是逃不开母亲的影子。想到这,难免觉得可笑又可悲。
现在的我,偶尔还是会和母亲争吵,激烈的一次是我在电话里哭诉内心对她巨大的失落与愤怒,控诉她爱我的方式让我感到窒息和疼痛,以及想要得到她的理解和肯定是多么不易,导火索竟只是一件我记不起的小事。
母亲一开始也很愤怒,但在父亲的安抚下稍微稳定了情绪,静静倾听着,她没说话,但我却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原来,我一直想要的,只是她的倾听而已。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道理根本没法拯救我们无处安放的情绪。
没想到的是,自从那一次争吵,母亲开始表扬我,一句不经意的“你真棒”引出了我潮水般的泪,我知道,这是母爱的妥协与让步。
03 未来
从小到大,我一直期待着与母亲达成和解,她能理解我,我能体谅她,能够像闺蜜一样亲密无间。我一直以沟通作为法宝,尽全力把我和母亲拉拢,跨越那条年龄的鸿沟,治愈那些深深的伤痕。
但我发现,我从一开始就把方向弄错了。
我们之间需要的,并不是和解,因为我不会可以为了迎合母亲而改变,同时我也不能强求母亲改变成我希望的样子,毕竟,我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棱角,不同的轨迹。
为了实现相处的舒适与自由,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带着无奈,接受无法和解这一现实,尊重伤疤原本的样子,欣赏它的美,也感受它的痛。
就像如何让两条平行线相交呢?那就是跳出这个平面来看,换个空间说不定它们就能有交点。
同样的,别局限于从亲子关系来看问题,换个思路,从更宏观的个体相处关系来看,彼此尊重(不仅欣赏她的优点,也包容她的不足,尊重她原本的样子,不刻意控制或改变),顺势而为(非纯粹的妥协退让,而是沟通、理解、接纳),谁说这不是一种最高级的和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