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判腰斩之人,为何却要笑着贿赂刽子手?无非是为了死得痛快一点。
电影《谭嗣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得知慈禧要捕杀戊戌变法的人,义侠大刀王五提前通知谭嗣同,要他快点逃走。
但是谭嗣同为了让自己的血警醒麻木的世人,选择留下英勇赴死。临行时大刀王五主动要求成为侩子手,他对谭嗣同说:“先生选择英勇赴死,就让我来送你上路吧!”说完手起刀落,谭嗣同痛快死去。
这是电影中改编的剧情,真实的情形是,慈禧非常痛恨戊戌六君子,特别是谭嗣同。所以,她特意让行刑的侩子手换成钝刀,结果谭嗣同被刽子手砍了28刀,最后才被斩首,在行刑中,谭嗣同忍痛吟出脍炙人口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当时围观的人都惊呆了,直到谭嗣同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谭嗣同成为历史上死得最为壮烈的进步人士。
戊戌六君子的死刑是砍头,我们现在要说的是腰斩,都是痛苦的一种死刑。
腰斩,顾名思义就是用利器把人从腰部斩断。历史越早,惩罚制度越是残忍,真正做到了“死了也不能便宜他!” 腰斩就是这样的酷刑。
腰斩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犯人赤裸上身,等待行刑,就像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一般来说,刽子手会准确找到人体脊椎中的空隙,然后干脆利落地斩断,犯人也不用受什么罪,围观人群也会觉得这个刽子手有职业道德,技术纯熟。
为了让犯人少受罪,一般被处以腰斩的犯人家属都会给刽子手行贿,以求一刀来个痛快,不想在死前还受这么多罪。
收了钱的刽子手会选择稍微靠上一点的位置,因为人体的心肝肺这些主要器官都在上部,刽子手下手靠上一点就不至于让犯人挣扎两三个时辰,会死得快些。
其实一开始腰斩的工具是斧头,但是斧头不够锋利,经常斩不断,所以后来改用大刀。但是因为刀薄,而且非常容易磨损断裂,于是刀不久也被废除了,最后就改为铡刀了。
我们看历史剧,常以为铡刀是用来铡头的,其实是用来腰斩的。
历史上最有名的铡刀就是包拯的龙、虎、狗头铡刀。龙头铡刀铡王孙贵族;虎头铡刀铡文武大臣;狗头铡刀铡平民百姓。
历史上被处以腰斩的王公大臣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秦朝第一相李斯和明朝第一文人方孝孺,相比李斯方孝孺就比较惨了。
唐宋元明清总共有七户人家被处以灭九族的悲惨处罚,明朝的方孝孺是唯一一位被处了灭十族的惩罚。
当时方孝孺的名声非常大,他也特别支持明朝的建文帝。后来朱棣篡位,曾经专门找到方孝孺要求他来写一篇文章,可是执拗的方孝孺并不答应,反而三番两次地侮辱朱棣。
朱棣忍无可忍,问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到底是有骨气的文人,他说:“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后来,果真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刑罚。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老师和学生,方孝孺是文人名仕,所以老师和学生特别多,这样一来要杀的人非常多。
腰斩是有技巧的,如果腰斩的部位不对,就必须斩两次才能斩死。当时由于方孝孺全家被杀,所以不可能有人为他向刽子手行贿。
刽子手由于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所以也就故意让方孝孺死得很痛苦。结果方孝孺来回翻滚在地上,用自己的血写下12个半“惨”字,在地下痛苦得哀嚎了半天才缓缓地死去。
一个文坛巨匠有这样悲惨的下场,真的是非常可怜。
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政府官员是俞鸿图,此人因为收受贿赂泄露考题,被雍正皇帝处以“斩立决”。
俞鸿图没来得及给刽子手行贿就上了刑场,刽子手一刀下去,身体成了两部分,但是俞鸿图并没有死,而是痛苦地挣扎着在地上打滚,直到写了七个“惨”字才死去。
雍正帝听了俞鸿图腰斩的惨状后亦恻然不忍,从此宣布废除腰斩之刑。
所以,古代被判腰斩之人,为何却要笑着贿赂刽子手?无非就是想死个痛快。
其实,古代的腰斩是统治阶级用来处罚异己的文武官员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即使犯了事,也不会被这样大刑伺候,能被用这种手段处死的人,一般都不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