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6.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36.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作者: i木槿 | 来源:发表于2020-04-12 21:30 被阅读0次

    第一篇:什么是悲观,什么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是面对生活两种不同的态度,它们有什么区别?通过下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悲观和乐观的巨大差异。

    初为人父的爸爸看着刚从医院抱回来、在摇篮里熟睡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恩,他的女儿是如此完美。婴儿睁开了眼睛,凝视着上方。这位爸爸叫着婴儿的名字,以为她会转头过来看他,但是婴儿的眼睛动都没有动。他拿起摇篮边的小铃铛,用力摇响,婴儿的眼睛还是没有转过来。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咕哝着说:“假如这孩子是聋子的话,她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只想到最坏的可能性:没有听力,不会说话,他的漂亮宝贝将永远被隔绝在社交生活之外,被关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孤独世界里,他的心情已经坠入最深的谷底。

    而孩子的妈妈的反应和他完全不同。妈妈先是从育儿书上查询关于“听觉”的内容,安慰丈夫不要这么快地下结论,她给医生留了言,希望星期一一早看医生。然后,她整个周末都在运动、看书,并想办法使她的先生冷静下来。

    后来,儿科医生的检查显示婴儿的听力完好,但是这位父亲的心情仍然很低落。直到一个星期之后,婴儿被路过的卡车排气管发出的巨响吓到以后,他的心情才逐渐好起来,开始逗弄起他的宝贝女儿。

    显然,这对夫妻对女儿的“听觉问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反应出两种不同的态度——爸爸是悲观的人,他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妈妈是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这种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这两种人生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悲观的人很容易放弃,常常陷入抑郁中。乐观的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都比较好,他们常常超越能力倾向测验所预测的上限。乐观的人通常比悲观的人更容易在竞聘中胜出。他们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都很好,年纪大时,也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有很多病痛。

    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它是习得性无助的调节器: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你在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失败时,你的解释方式将决定你会变得多无助或多斗志昂扬。

    那么,悲观是如何形成并影响着我们的呢?

    悲观的核心是无助感(helplessness),所谓无助感是说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举个例子,如果我说,只要你翻到本书的104页,我就给你1000元,你很可能会去做。但是,如果我说,只要你可以用意志力去收缩你的瞳孔,我就给你1000元,你可能也想去做,但不会成功,因为你无法收缩瞳孔。对收缩瞳孔这件事,你就是无助的。

    生命一开始就是无助的。初生的婴儿无法做任何事,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反射行为,虽然他一哭,妈妈就会来,但这并不表示他控制了母亲来不来的行为。他的哭只是对痛苦或不舒服的一个反射反应,他对要不要哭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初生婴儿只有一个行为勉强算得上可以自主控制:吸吮。人生快要走到尽头时也常常又回到这种无助的阶段,我们可能会失去行走的能力,我们可能会失去自我们两岁以来就有的、控制大小便的能力,我们可能会失去使用语言的能力,甚至失去思考的能力。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逐渐脱离无助而习得了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个人控制指的是用自主的行为去改变命运,它和无助感是相反的。在婴儿期的头3~4个月,手和脚逐渐变得可以自主控制了。然后,他父母发现:婴儿的哭变成可以自主控制的了,他现在可以用哭来控制妈妈,要她来时就大哭。到婴儿一岁时,他已实现了自主控制的两个奇迹:走出第一步和说出第一个字。假如这个孩子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条件的话,这以后的数年里,他会逐渐地走出无助感,让个人控制能力成长起来。

    人生有许多事是无法由我们控制的——我们眼睛的颜色、种族、美国西部的干旱。但是人生还是有一大部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这包括我们如何生活,如何跟别人相处,如何谋生。对生命的想法其实可以扩大或缩小我们对生命的控制力。我们的思想其实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反应,它还改变了事情的情境。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无助的,发挥不了任何影响,那这种“我怎么做都没用”的思想会阻止我们采取行动,所以我们就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老师、环境,甚至孩子的同伴。当我们高估了自己的无助感时,其他力量就会左右我们孩子的前途。

    现实生活中,其实有非常多的人是悲观的,还有很大部分的人有严重的悲观倾向。我知道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悲观,很多人生活在悲观的阴影下,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悲观的。

    悲观的态度看起来好像是根深蒂固的,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悲观者其实可以学习成为乐观者。不是通过那些无聊的方式,像吹快乐的口哨或一直重复着“每一天,每一件事都会越来越好”的咒语,而是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这些方式跟市面上大肆宣传的那些不实的方式不同,它们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实验室和临床医疗中发现的,并且经过了严谨的验证,是确实有效的。

    这本书可以帮你检查一下你是否有悲观的倾向。如果你有,或是你关心的人有此倾向,那么,这本书也给你介绍了一个对很多人都有效的方法,以摆脱这个长期的坏习惯,以及伴随悲观而来的抑郁症。它让你在失败时,有选择光明的机会。

    第二篇:从悲观滑向抑郁。

    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大小不幸事件,是怎么看的?悲观的人很容易就放弃了,他们认为“都是我不好,我注定一辈子倒霉,做什么都没有用”。乐观的人拒绝向命运低头,他们说“这只是环境使然,厄运很快就会过去,生命中还有许多东西比这件事更重要”。

    上一节我们了解到,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它是习得性无助的调节器: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你在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失败时,你的解释方式将决定你会变得多无助或多斗志昂扬。

    你对厄运的解释习惯和解释风格,不仅仅是你在失败时嘴里说出来的话。它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养成的。你的解释风格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1.永久性:如果你认为厄运是“永远”,“从不”,那你就是悲观型的。如果你认为厄运是“有时候”,“最近”,那你就是乐观型的。失败使人暂时无助,这就像肚子被人狠狠地打了一拳,很疼,但是这个疼会消失。对乐观的人来说,它几乎会立即消失。

    但对过分悲观的人说,这个疼最后会变成一种积怨。即使挫折是微不足道的,他们都可能几天甚至几个月无法做事。一旦遇到了真正的灾难时,他们就彻底崩溃了。

    2.普遍性:乐观者认为坏事情的发生是有其特定原因的,而好事情的发生会加强他对所做的每一件事的信心。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情的发生是由于普遍的原因,而好事情的发生是由于特定的原因。当娜拉又被公司找回去做临时雇员时,她想“公司终于认识到没有我不行了”;当凯文也接到回去做临时雇员的通知时,他想的是“公司现在一定是人手不足才会找我回去的”。

    3.人格化:人格化是一个最容易懂且最显而易见的维度。人格化也是最容易被过度重视的维度,它只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即所谓的“自我感觉良好”。

    而普遍性和永久性则控制着你的行为,你感到无助的持久性,以及无助感涉及的层面。人格化这个维度是最容易作假、最好骗的维度。你可以假装把你的挫折怪罪到别人身上,而如果你是个悲观的人,我要你假装你的问题是暂时性的,是有特定原因的,你就不容易做到了。

    悲观、消沉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个轻微的心理失常状态——抑郁。抑郁是悲观的放大,而了解了悲观,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放大形态——抑郁症。

    人类自从有了失败就开始有抑郁,那时尽管没有今天这么厉害,但至少会心情低落。当一个中世纪的乡村少年未能赢得他意中人的心时,他妈妈可能对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何患无妻。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认知疗法,它试着改变人类对自己失败的看法。它的座右铭跟老祖母的话并没有什么两样,但老祖母的话没有用,而认知疗法却有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贝克和埃利斯两人就一直强调我们的意识决定着我们的感觉。从这个理论发展出一个治疗法“认知疗法”,它主要改变抑郁症病人对于失败、打击、输赢以及无助的思考方式。

    认知疗法有五种策略:

    第一,学会去认识在情绪最低沉时自动冒出来的想法。例如,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出门上学前常会对他们大喊大叫,等他们走后又很懊悔这种行为,觉得很沮丧。在接受认知疗法时,她学会去认识她——吼完时不自觉地对自己说的话,“我是个最糟的妈妈”,她学着感知这个想法的出现,知道这就是她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是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

    第二,学会与这个自动冒出来的想法抗争,举出各种与之相反的例子。每当“我是个最糟的妈妈”的念头出现时,这位母亲就集中注意去想那些自己是好妈妈的例子来与之对抗。

    第三,学会用不同的解释——重新归因(reattribution)去对抗原有的想法。这个母亲学习对自己说“我下午对孩子们很好,而早上很差,或许我不是一个擅于早上活动的人”,这种解释法就比较不具有永久性及普遍性。她学会用新的、正面的证据去瓦解原来的消极的解释链,“我是一个糟糕的妈妈,我不配有小孩,我不配活下去”。

    第四,学会如何把你自己从抑郁的思绪中引开。这个母亲意识到消极想法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常去反刍则会使情况更糟,最好先不要去想它。

    第五,学会去认识并且质疑那些控制你并引起抑郁的假设。

    “没有爱,我活不下去。”

    “除非每一件事都完美,否则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除非每一个人都喜欢我,否则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任何问题都有答案,我必须找到它。”

    这五记重拳可以帮你打破抑郁,你完全可以选择一套新的假设去过日子。

    第三篇:孩子为什么为会悲观。

    解释风格对成人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它可以引发抑郁,也可以使人在悲剧发生后立刻振作起来;它可以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也可以使人充分享受人生;它可以阻止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也可以使人超越他的目标。我们下面会看到,解释风格如何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如何把别人变成同盟或敌人,它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期形成的,那个时候所发展出来的悲观或乐观态度是基础性的,新的挫折或胜利经过它的过滤,最后变成一个牢固的思维习惯。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7岁,他可能已经发展出一种解释风格了

    小孩的解释风格常常是一面倒,比大人厉害多了。他们会认为好事件会一直好,而且这个好都是自己的功劳,这个好运会让各个方面都变好。不好的事是碰巧发生的,很快就会过去,而且都是别人的错。似乎没有一个成人能像孩子一样乐观,这更显出了儿童抑郁症是多么可悲。

    一般来说,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非常乐观,有无限的希望,对抑郁也是免疫的,但过了青春期之后,他们的乐观开始流失。

    孩子的解释风格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1.孩子每天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尤其是妈妈的。如果你是乐观的,孩子也会是乐观的。

    下面看看西维亚在她8岁的女儿玛乔莉面前的反应。她们母女正要进入停车场中的车子里。在听她们的对话时,请特别留意西维亚的解释风格。

    女儿:妈妈,我这边的车门被人撞凹了一块。

    妈妈:该死!你爸爸会杀了我的!

    女儿:爸爸叫你把新车停得离别人远一点的。

    妈妈:该死!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我真懒,不想抱着大包小包地横穿整个停车场,我总想少走几步路。我真是笨死了。

    妈妈把自己痛骂了一顿,她的女儿在旁边一字不落地都听了进去。不只是骂的内容,就连骂的方式都是不好的。女儿听到妈妈闯祸了,妈妈很笨、很懒,一直都有坏运。这已经够糟了,但西维亚说话的方式比内容更有害。

    女儿听到的是对这件坏事的四种解释。

    1.“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这是永久性的解释,西维亚用了“总是”。西维亚的解释也是普遍性的,“这种倒霉事”,而不是“被撞”这件事,妈妈没有将这件事界定在一个范围内,她的解释也有人格化的特点,“发生在我身上”,不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把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挑了出来。

    2.“我真懒。”懒是永久性的人格特质。懒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害的,所以是普遍性的解释,而且西维亚把它人格化了。

    3.“我总想少走几步路”是人格化的、永久性的解释,不过它没有普遍性。

    4.“我真是笨死了”——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解释。

    玛乔莉听到她母亲对一个坏事件的四种非常悲观的解释,她学会了用这种风格来看待世界。每一天,玛乔莉都听到她母亲对发生的事情以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方式进行分析。玛乔莉跟着一个对她最有影响力的人学习对事件的解释风格:坏事是永久的,会伤害到每一件事,而且都是自己的错。

    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也会影响他的解释风格,如果这些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那么他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转向悲观。

    当你的孩子做错事时,你会对他说什么?他的老师又对他说什么?注意,孩子不只听对他们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这点在批评上尤其重要,孩子相信这些人的批评,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

    世界知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显示了乐观是如何发展的,或许它可以告诉我们女性在童年时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她们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教室。

    当你和教室里的小朋友彼此非常熟悉了,你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举止是完全不同的。女孩子安静地坐着,手放在膝盖上,注意听老师讲话。她们的吵闹也只是悄声耳语或窃笑,基本上她们都很守纪律。男孩子就不太一样了,他们就算勉强安静地坐着也忍不住要扭来扭去,更何况他们很少能安静地坐着。他们看起来不注意听讲,也不像女孩那样守纪律。他们大声喊叫,互相追逐。

    全班安静下来,进行测验。老师对考试不及格的同学怎么说?如果是男孩考试不及格,老师一般会说“你上课不注意听讲”,“你不努力”,“我在教这些题目时,你东张西望,和其他同学说话”。这些解释是什么性质的呢?它们是暂时的、特定的、非普遍的,因为你可以改变它们。

    德威克的研究显示,女孩听到的是非常不同的批评。因为她们上课时看起来很注意听讲,老师不能以这些理由来批评她们。老师一般的说法会是“你的数学不好”,“你交来的作业总是写得乱七八糟”,“你从来不验算”。大部分暂时性的原因,如不注意听讲、不努力都被剔除掉了,而留下的都是永久性、普遍性的批评。

    3.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如果这些事件好转了,他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绝望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在辛蒂上三年级的那个冬天,她父母分居了,她父亲搬了出去。在这件事之前,她的解释风格就比平均水平更悲观一点,她现在变得无精打采,成天以泪洗面。她的功课一落千丈,她开始像抑郁症的孩子一样退缩,不再和朋友来往。然后她开始认为自己是没人爱的,很笨,这种想法使她的解释风格变得更悲观。

    离婚家庭的孩子的世界是阴暗凄凉的。他们有着无法摆脱的抑郁,学习半途而废的比例比别人高很多。离婚家庭似乎比别的家庭有更多的不幸事件,而且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不幸事件都会落到他们头上。

    父母吵架或分居会显著增加孩子的抑郁,因此又引起孩子在学校里的问题增加,而他的解释风格也会变得更悲观。学校里的问题加上新出现的悲观使他沉溺于抑郁,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父母吵架次数增加或决定分居的时候,正是孩子需要特别关心与帮助的时候。此时,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心,这些关爱可以平衡掉父母吵架的伤害。你也可以考虑找专家来做辅导,婚姻辅导可以帮助夫妻少吵一点,或是彼此伤害得少一点,对孩子的辅导可能会防止他终生的抑郁。

    所以我们童年期的危机就像是做饼干的模型,把我们塑造成以后的那个样子,我们用童年的解释风格来解释新的危机。

    第四篇:乐观的人生为什么精彩。

    让我们先回溯一下基本的理论。当我们失败时,我们都会有一阵子觉得无助或抑郁。我们不会像以前那样主动去做一些事,即使勉强做了,可能也不会持久。

    乐观的人能够很快从这个短暂的无助状态中恢复过来。对他们来说,失败仅是个挑战,是走向胜利的道路上的一些障碍。他们把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特定的。

    悲观的人沉溺在失败中,因为他们把失败看成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变得很抑郁,而且停留在无助中。一点小挫折在他们看来就是大失败,而一处失败就认为会满盘皆输,自己先竖白旗投降了。他们可能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后才能恢复,而且再有一点挫折,他们又会进入无助的深渊里。

    乐观的人生态度,推动我们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就:

    1.  乐观奠定成功的事业

    悲观影响的不只是保险业务员对他的未来客户说的话,最主要的是当他的客户说不要时,他对自己说的话。一个悲观的业务员可能会对自己说:“我不行,没有人愿意买我的保险”。在经过几次这种事后,这位业务员就说,今天到此为止算了,我回家去吧!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后,他逐渐就会想辞职了。

    一个乐观的业务员可能会这样对自己说,“他现在太忙,不能接电话”或是“他已经买保险了,但10个人中有8个是还没买保险的”或“我可能不应该在吃晚饭的时间打电话”,或根本不对自己说任何话。对他们来说,第二个电话并不会特别难打,几分钟之后,这位业务员可能就找到了一个肯买保险的人。这个小成绩会立刻给他带来活力,因此他又连续打了10个电话,又得到另一个面谈的机会,这让他的销售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2.  乐观的孩子成绩好

    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时,老师或家长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个孩子不够聪明,甚至是愚笨的。孩子可能变得抑郁,而这种状态会让他不去尽力,不去坚持,使他不敢冒险达到他潜能的上限。更糟的是,如果你认为愚笨或是不够聪明是他成绩不好的原因的话,孩子会把你的想法纳入他对自己的看法中去,他就会越变越糟,而他的坏成绩慢慢就变成了习惯。

    父母离异或经常争吵是最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事件,而许多不幸的遭遇会连续发生在离婚家庭孩子的身上。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心情沮丧,其根本的问题就是悲观。当孩子认为他无能为力时,他就不再尝试,他的成绩就会退步。

    而乐观的孩子、家庭和睦的孩子则正好相反,更有自信心,愿意进行新的尝试,学习成绩会比较好。

    3.  乐观造就赛场冠军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运动员比昂迪是个非常乐观的人。比昂迪在100米蝶泳中游了50.2秒,但他的教练告诉他说是51.7秒,比昂迪露出非常吃惊和失望的表情,因为他很少游得这么慢。教练叫他休息几分钟以后再游一次。比昂迪又游了一次,这次他游得更快,50.0秒。他的确是非常乐观的,所以他在失败后游得更快而不是更慢,所以他对拿金牌很有信心。

    4.  乐观的身体不生病

    世界上各个实验室都陆续发表研究报告,宣称心理特质,尤其是乐观可以增进健康。这些证据使我们以前听到的许多老生常谈显得更有道理,例如笑口常开、心情开朗或生存意志可以增进健康等。

    心理状态可以改变你的免疫反应。丧失亲人的悲痛、抑郁和悲观,都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活动。至于这些心理因素如何作用于生理还没有很完善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可能性,大脑内有一些神经传导物质在这些心理状态下被耗尽了,或是数量变得很少,进而引起内啡肽的增加,人体免疫系统的活动就会降低。

    如果你很悲观,耗尽了你的免疫系统,那么悲观很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健康。

    5.  乐观的领袖得民心

    选民为什么喜欢乐观的候选人,可能有三个原因:乐观者的竞选造势比较有活力;选民不喜欢悲观者;乐观可以带来希望。较乐观的候选人去的地方比较多,他比较热衷、比较投入,竞选更卖力。

    成功的生活需要乐观和偶尔的悲观,实现收支“平衡”。我们的“收支平衡表” 应该偏重于乐观,不过偶尔在某时、某地,我们也会需要悲观。

    需要注意的是,乐观和悲观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所有人,包括极端乐观和极端悲观的人,都经历过抑郁和欢快。我们的情绪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有所不同,对女性来说,每个月也有某个时段比较容易抑郁。通常我们是刚起床时比较抑郁,日头越往西移,抑郁程度越减轻,不过这还受到基本休息与活动周期BRAC的影响。在活动周期达到高潮时,我们比较乐观,在低潮时,我们会倾向悲观和抑郁。

    其实,在那些悲观时段里,悲观在我们生命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现实被善意地扭曲了,以使想象力有空间得以发挥。假如没有这些梦想,我们永远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也不会知道我们的潜力有多大。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有追梦的乐观者,也需要悲观者,还需要 一些小心谨慎的现实主义者。但要强调的是每家公司的CEO都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明智者,他们可以在乐观的远见及小心谨慎的现实精神之间取得平衡。

    进化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利用乐观和悲观之间的动态平衡来互相牵制、互相校正。我们可以学习在大部分时间里选择乐观,但是在必要时也可以利用悲观。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第五篇:乐活人生的ABCDE

    乐观者的生活跟悲观者的一样,也会有挫折、不如意的事发生,只是乐观者处理得比较好。因为乐观者在遭受打击后能很快复原,所以他们在事业上、学业上、运动场上能表现得更好。乐观者的身体更健康,也更长寿。对悲观者而言,即使事情都如他的意,他还是会为前面不可预知的灾难而忧心。

    现在悲观者们有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变得乐观,永远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几乎所有的乐观者也会有一段时间觉得心情低落,学习了这个改变悲观的技术后,乐观者也可以在心情低落时拿来帮助自己。

    对某些人来说,他们或许不愿放弃悲观而变得比较乐观,因为很多人心目中的乐观者似乎是讨人厌的夸大者,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不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人。其实无论是悲观者或乐观者,都不必做没礼貌、没教养的人。

    习得性乐观并不是教你自私、自大,让别人不能忍受,它要教你在遇到失败挫折时如何与自己对话。你要学习如何在受到打击时,从更具鼓励性的角度来考虑挫折或困境。

    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开发的ABC模式: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儿不动的,它们会引起后果C,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直接的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反驳D、激发E来让自己变得乐观。

    要找出这些ABC如何在你日常生活中运作,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这个日记不必很长,只要花一两天,记录5个ABC的案例就可以了。

    要做到这点,第一就是要去注意你平常没有注意的、你对自己说的话。你注意一下一些小事情以及它们所引起的情绪,例如你在电话里跟朋友聊天,她好像等不及要挂掉(一种不愉快的小经验),你发现自己后来心情很不好(引起的情绪结果),这种小事就是你要记录的ABC事件。

    你的记录要分三个部分:

    1. 不好的事:几乎可以是任何事情——水管漏了、朋友皱眉头、一直哭的孩子、大额账单、配偶对你的忽视,尽量客观地记录下实际情况。

    想法:你对这个情况的评估。

    后果:你的感觉和行为。

    2.反驳:我们在遭受挫折时对自己说的话可能和不怀好意的人说的一样毫无根据。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扭曲的,它们是我们童年不愉快的经验,如童年的冲突、很严厉的父母、苛刻的棒球教练、姐姐的嫉妒等造成的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就因为它来自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就认为它一定是对的。

    它们不过是想法、念头而已。你相信某个想法并不代表这个想法是真实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退后一步,让自己与自己悲观的解释保持距离,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反驳最大的作用就是检查自己的反射性想法是否正确。反驳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想法是可以反驳的;第二步就是去反驳它。证据、其他可能性、暗示、用处这四个重要途径,它们可以使你的反驳更令人信服。

    3.激发:当你在成功进行反驳后受到的启发。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帮你更清晰地了解ABCDE模式的使用:

    不好的事:我辛辛苦苦做菜,请一群朋友来吃晚餐,但我发现有个重要客人几乎没吃菜。

    想法:菜很难吃,我根本不会做菜。我本来想借此机会让她对我有好印象,现在全泡汤了。她没有吃到一半就站起来离席已经算是给我面子了。

    后果:我觉得非常失望,而且恨自己。我觉得很丢脸,这让我一个晚上都在躲避她。显然,事情并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进行。

    反驳:这真是胡说!我知道晚饭没那么难吃(证据)。她可能没吃什么,但别人吃了很多(证据),她不爱吃我做的菜可能有一百种理由(其他可能性)。她可能在节食,可能身体有点不舒服,也可能是胃口很小(其他可能性)。即使她没吃什么,但她看起来很愉快(证据)。她还说了一些笑话,看起来很开心(证据)。她甚至说要帮我洗碗(证据)。如果她真的很厌恶我的话,她就不会这么说了(其他可能性)。

    激发:我没有像刚才那样生气或难堪了,我知道如果我躲避她,我就真的会丧失一个认识她的机会。我可以放松自己,不要让我的想象力破坏我的晚宴。

    现在你来试试看,记录下生活中5件不好的事情。不要特别去找不好的事,当它们来临时,请注意聆听你对自己说的话。当你听到消极想法时,反驳它,把它踩扁,不让它再露头。然后记录下ABCDE。

    不好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要做的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你就学会用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方法了!

    其实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不一定直接跟不好的事有关,它们直接来自你对不好的事的看法。这表示如果你改变了你对不好的事的心理反应,那么你就能更好地应对挫折。

    进行改变的最主要的工具是反驳。从现在起,练习反驳头脑中的自动化解释。一旦你发现自己心情不好、很焦虑或生气时,你就问:“我对自己说了些什么。”有的时候你的想法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思考如何可以改变这种情境,并且防止不好的事恶化成灾难。

    通常情况下,你的消极想法是扭曲、不正确的,这时你要挑战它,不要让它控制了你的情绪生活。习得性乐观不像节食,很容易坚持下去。一旦你养成了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你就会觉得快乐多了。

    第六篇:组织需要的乐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墙,都会有些事让自己感到沮丧、气馁。你在撞到这面墙后的行为可以决定你会成功还是失败。失败并不一定来自懒惰,但多数时候我们把不能越过这座墙归因为懒惰。失败也不是因为没有才能或没有想象力,它来自对某种重要技术的无知,而任何学校都不曾教过这种技术。

    在你的工作中,什么任务让你止步不前?回想一下工作中最令你气馁的情境。是打电话给你的客户吗?是写企划案吗?是与顾客争论对错吗?是你学生眼中透露出来的冷漠眼神吗?不管你的困境是什么,这一节就是要来帮助你越过你个人的那堵高墙。

    对公司来说,不论大小,也都需要乐观主义。它们需要有才能、有高动机,同时又乐观的员工。一个有很多乐观员工的公司比别的公司更有优势。它们可以在三个方面来利用乐观的优势。

    第一个,是在筛选人才方面。

    你的公司可以像大都会保险公司一样挑选乐观的员工。乐观员工的绩效比较好,特别是在有压力时,他们的表现比悲观者好。只有能力和动机是不够的,如果

    没有不可动摇的信念,那也不会有成功的结果。

    目前全美已有50家公司采用了“乐观问卷”来筛选他们的员工。这种筛选对培训成本很高或员工流动率很高的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乐观的人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的浪费、提高生产率、改善工作满意度。

    第二个,可以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到人尽其才。乐观程度高的人很显然比较适合压力大、失败率高的工作,这种工作需要具有自主性、坚持性以及敢去做梦的人。悲观虽然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有些工作需要悲观。每一家成功的公司,每一种成功的生活,都需要对现实有正确的评估以及有超越现实的梦想。一个人很难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

    第三个,学习如何在工作中乐观。

    只有两种人不需要学习工作环境中的乐观,一种是天生就很乐观的幸运者,另一种是我前面所列的、需要适度悲观的员工。剩下的人可以从学习乐观中得到好处。

    以史蒂芬来说,他喜欢保险业务员的独立性,没人整天盯着你,今天有事今天就可以不上班,明天多做一点。他有卖保险的才能,有很强的动机,但他缺少一样东西使他超越心中的那堵墙,从而获得成功。

    史蒂芬上了4天乐观课。这种课跟一般的推销员训练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对你的顾客说什么,而是教你在顾客拒绝你时应该对自己说什么,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史蒂芬学会了一套改变他一生的技术。

    如何把这些基本技术运用到你的工作中呢?

    你在工作不顺利时怎么想,你在碰壁时对自己怎么说,这决定了你是放弃还是重新开始。我们用的仍然是前面讲到的ABCDE模式。

    A代表不好的事。对很多人来说,不好的事就是终点。他们对自己说:“有什么用,我已经弄糟了,干嘛还继续下去?”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对其他人来说,不好的事是挑战的开始,是通向成功的道路。

    每一次碰到不好的事都会激发我们的解释风格,来解释为什么事情会不如意。每个人在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第一件事就是去解释这个不如意。这些解释决定了我们下一步怎么做。我们的解释风格和想法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动,也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和情绪。

    对付暂时的失意,超越无形高墙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去反驳你的消极想法。要学会如何去反驳你的自动化的想法,你要先学会倾听你的内在对话,下面我们就教你如何玩倾听的游戏。

    1. 跳墙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在于你内心的高墙,使你想放弃所有努力的那堵高墙。

    1)如果你的工作包括打电话给陌生人进行推销,那么拿出你的电话名单,打5个电话。在打完每个电话后,写下不好的事,以及当时闪过你心中的想法,还有你的感觉及后来你怎么做的。

    2)如果你的工作不是第一种,请你找出你工作上的高墙,一道你每天都会面临的高墙,这样你就可以把每天在办公室里发生的ABC记录下来。

    3)如果你是不需要每天面对高墙的人,管理者、作家等是比较不会每天都碰壁的职业,请今晚留出20分钟,找一个安静的房间,尽可能生动地想象你面对高墙时的情境。如果你的高墙是写报告,那你可以坐在一张白纸前面,想象这份报告明天就要交了,你感到时间将尽而又写不出来的绝望。如果你是经理人,想象你跟最恶劣的员工之间的对白,把这些不好的事、想法和后果都忠实地记录下来。

    当你记录完五个ABC后,仔细看一下你的想法,你会看到悲观的解释导致被动和泄气,而乐观的解释会产生更多的活力。所以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改变你习惯性的悲观解释。

    2.反驳。你要反驳你自己的悲观解释。熟练掌握这个反驳技术并不困难,你可以每天在脑海中练习。

    今晚在家中或是找个安静的房间,把你要打的电话名单拿出来,想象自己正面对着办公室中最不愉快的情境。针对这五个不好的事件中的消极想法去反驳它们。每次反驳完后,写下你的反驳(D)和反驳后所引起的激发感(E)。

    当你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时,你会从泄气、懒散、无精打采一跃变得充满活力、充满信心。你需要反复练习反驳,以使你更快、更准确地打击那些悲观想法。

    3. 你现在要练习,把你的反驳说出来。

    看不见的敌人是无法打败的,把内心的思想引出来就容易收拾多了。花20分钟去反驳你朋友对你的批评,当成功反驳了一个批评之后,你朋友应该继续下一个批评。20分钟后,你跟你的朋友交换角色,变成你批评,他反驳。

    你可以把你工作中或想象中的反驳写下来,然后用外化的方式把这些反驳说出来,以此进行练习。

    这些只是开始,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你自己。现在,每当你遇到不好的事时,仔细倾听你对该事件的解释。如果这个解释是悲观的,那你就以证据、其他可能性、暗示以及用处为工具,尽力去反驳它。必要时,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自己跳出悲观的思绪,让这个新的看待事情的方法取代你原有的习惯性的悲观解释。

    如果你能把这些习惯性的悲观想法变成乐观的,你就会发现虽然是同样的不如意的事,但你现在却觉得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另外,除了极端悲观的人外,公司里有一些轻度悲观的人对企业的健康经营会有所贡献,了解员工的乐观程度,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是极为重要的。

    第七篇:乐观可以有弹性。

    新生代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但他们也是身处危难的一代,除了本来已有的核武器、政治和环境灾难外,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灾难。抑郁如此流行,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才能幸免?

    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祖父母得严重抑郁症的几率大了10倍,女人和年轻人特别容易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现在为什么这么频繁和平常,为什么孩子这么容易受到抑郁症的侵蚀,我们先要检视两个令人警觉的趋势: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消失。

    当今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也是前所未有的:你可以改变自我,甚至改变自我思考的方式,因为这是一个强调个人控制的时代。目前自我膨胀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个体的无助已经到了需要被治疗的地步。

    现代的财富跟几百年前的富裕是不一样的,今天的财富是建立在五花八门的选择上,我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衣服、更多的音乐会、更多的书、更多的知识,甚至有人说我们有了更多的可以去选择的爱。物质欲望的大幅提高,也带来了工作和爱情上的期待:以往只要工作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我们就很满意了,但今天它必须要有点意义才行,同时还要有升迁的途径和空间,同事间要意气相投,还要有良好的退休制度,这样我们才能感到满意。人们对婚姻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它不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们要求配偶性感、苗条,谈吐有风趣,网球要打得好,等等。

    现代人有无数的选择,有自己的偏好,其结果就是一个新的自我,一个“特大号”的自我。我们现在的财富和科技使自我发展到了顶点。不管好还是不好,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特大号自我的文化中。过度膨胀的自我带来了危机,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抑郁症的泛滥,抑郁症的流行跟特大号自我有很大关系。

    如果在一个隔离的情境下,自我的扩张可能有正面的效果,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把潜能发挥出来。但事与愿违,我们这个时代自我的扩张正好与公共意识的消失同时发生,人们失去了生存的高层目的,而生活目的的消失与共同意识的薄弱,为抑郁症的繁殖提供了最佳环境。

    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他自己而活,那的确是一个很贫乏的生命。人类需要生活在意义和希望中。我们以往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和希望,当我们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停下来,在这个意义和希望的精神堡垒中休养一下,重新去思考我是谁。作者把这个叫做公共意识,它包括我们对国家、神祗和家庭的看法。

    当人们面临一个他无法控制的失败时,就会有无助感。这个无助感越来越强烈时就会变成无望,最后升级成为严重的抑郁症,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成是永久性的失败,把责任都归因为自己的无能。

    人一生中免不了有失意的时候,我们很少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挫折、失败、闭门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在当前社会中,除了个人,不再重视其他东西,而当个人遭遇不幸时,也不能从社会得到任何安慰。

    社会抑郁症的泛滥不全然是因为社会不施予我们援手,很多时候其实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所造成的悲观解释风格使得人们把失败归因于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原因。个人主义的抬头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失败大概就是我的错。既然没有别人存在,当然好坏都是自己的事。

    所以,抑郁症的泛滥来自个人主义的兴起以及公共意识的消失,但特大号自我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在于:

    第一个:利用增加公共意识来平衡自我和团体的关系。在了解了抑郁症和无意义感会跟随着过度的自我中心而来后,我们可以降低对自我舒适与否的重视,但仍保持对个人主义重要性的信仰。我们就可以匀出一点空间让我们可以依附到比较宏大的东西上去。

    第二个:学习如何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失意是击退抑郁症最好的武器。

    我并不认为单独一个习得性乐观就足以抵挡整个社会的抑郁症潮流,乐观只有跟智慧结合在一起时才有用,它单独存在时没有任何意义。乐观是帮助一个人达到他所设定的目标的工具,乐观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目标的选择。当习得性乐观是与社会奉献相结合时,抑郁症的泛滥和生命的无意义感才会被遏止。

    乐观对我们有益,同时也使生活更有趣,因为我们头脑中每一分钟的念头都是快乐的。但是乐观并不能完全阻止抑郁症,乐观并非万灵药,乐观也有它的缺点与局限,例如它在某些文化中效果较好,在某些文化中效果不好;它有时会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外界;最后,它也会使有些人去逃避自己失败的责任。但是这些局限不会抹煞乐观的好处。

    在第1节里,我们谈到有两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乐观的和悲观的。如果你是个悲观的人,别无选择,只好住在悲观的世界里,时时忍受抑郁症的折磨。工作、健康因此要付出代价,心境永远是阴暗多雨的。付出了这个代价后,你所换来的是对世界更精确的认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乐观,你就可以随时因需要而选择性地用它。

    现在你所拥有的其实是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你可以在认为乐观对你更有益,乐观会使你获得更高成就或更健康时去用它,你也可以在你认为需要有清晰的判断时不去用它。习得性乐观并不会贬损你的价值观或降低你的判断力。你可以自由地运用它来完成你设定的目标,它使你积累的智慧能得以发挥。

    其实,那些乐观的人一直都是乐观的奴隶,就好像悲观的人一直都受到悲观的控制一样。不过他所享受的好处比较多:他们的身体比较好,成就比较高;他比较容易当选,担任公共职务。但他们都必须为上述的好处付出代价:不切实际的美好幻境,或者薄弱的责任感。

    乐观者现在也可以通过了解乐观的运作机制,从它的掌控下解脱出来。他可以对自己说目前这个情境不适宜采用他以前的习惯,他可以选择不用他惯用的反驳战术,因为他了解了这个战术的利与弊。

    所以,乐观主义的好处并非无限量的,悲观主义在社会和我们个人生活中也都有重要的作用。当情境需要悲观时,我们必须有勇气去接受它。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乐观,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一个审时度势的乐观。

    这种乐观的益处,我认为是没有止境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6.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hi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