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兵正赶往县城,他要在早市上卖掉今天的豆腐。
寿县,是安徽省北部的一座古老的小县城,这里的人们对豆腐的情感非同一般,他们坚信,自己的祖先就是伟大的豆腐发明者。十月中旬,皖北地区的黄豆早已收获归仓,用新黄豆磨制的豆腐,向来最受欢迎。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中,大豆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已知的豆科食物中,大豆是蛋白质最丰富,也是最廉价的食物来源,可它早期的境遇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无法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使肠胃大量胀气,迫切的需要,寻找到进食大豆的最佳方式。
秤盘里的白色粉末是石膏,它是把豆浆点化成豆腐的关键,胡学兵对石膏的纯熟运用,和他的祖先如出一辙,在煮沸的豆浆中,变性的蛋白质和石膏相遇后,迅速发生胶凝作用,这种变化如此巨大,以至于在瞬间就可以觉察到。
遥远的年代里,石膏常常出现在中国术士们的秘笈之中,而它和豆腐的渊源据说也恰恰与此相关。很多人相信,两千多年前,正是热衷炼丹的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中用豆浆培育丹苗时,碰巧加入了石膏,于是,无意间促成了豆腐的诞生。
不管事实是不是真的那么富有戏剧性,中国人必定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才让豆腐最终成为一种,了不起的中国食物。
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
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那些原本让大豆尴尬的不利因素,胰蛋白酶的抑制剂,不能被吸收的糖,以及植酸,在中国人古老的转化手段中,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消除了。
豆腐的出现,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了一种高峰,中国厨师对豆腐的理解,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许可以说,中国人用豆腐,表达了自己柔软变通的适应性,所有的这些,让一粒黄豆得到了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