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巨婴国》~《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
谁制造了我们变态的应试教育体系?
最初的时候,我以为是教育部门的官员。一个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很有感慨地说,应试教育体系的压力,来自于官员想升职的动力。官员考核的凭证,就是升学率,可升学率是这么个东西,你这边高了,我那边就低,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官员的压力,给了校长,校长给了老师,老师给了孩子和家长,家长也给孩子制造压力……
不优秀,不配活。但是,只有优秀,那会如何?
被称为“宇神”的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吴谢宇弑母,他于2015年7月在家里将母亲杀掉,然后用干燥剂和塑料薄膜将母亲裹了几层,最终变成了干尸,更变态的是,他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监控。
这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会有十足的讽刺意味。前面的妈妈,如同一个变态控制狂,要把女儿的时间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这其实是全能自恋的一个常见表现——让另一个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活,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来。
吴谢宇,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据他中学和大学同学说,成绩一直优秀,同学们都觉得他可望而不可即,GRE成绩在全世界排到了前5%,智商也极高,到现在都还没抓到,而且总乐于助人谈笑风生阳光灿烂。但他看起来有多完美,内心就有多变态。
如果没有一颗正常、健康的心,这样的优秀,有何意义?
婴儿时期的养育对于其个人品性的养成十分关键。
我们前面说过,婴儿都是全能自恋的,但如果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的全能自恋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能量也会被人性化,并会从孤独的全能自恋进入到真实的关系中,愿意承认自己的无助,而去依恋妈妈。
并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他会享受平时真实的生活。既然,他的吃喝拉撒睡玩的需求能得到妈妈的照料,那意味着,他可以在这种时候和妈妈建立起链接关系。于是他会知道,他的需求都是对的,都可以自如展现在关系中。
相反,假如孩子的这些正常需求多没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他的需求,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存在,也是一种羞耻,该被谴责和压抑。更为重要的是,他建立关系的努力失败了,于是,他会退行到他孤独的全能自恋中,他会想,日常生活是不重要的,而全能自恋才是重要的,如果我是全能的,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是完美的,别人就会喜欢我。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小婴儿和妈妈建立关系失败了,转而退行到全能自恋中去安慰自己。
中国人对卓越、优秀乃至完美的追求,就是这么回事。它源自全能自恋,是一个孤独的游戏。
因为是孤独的游戏,导致这样一个问题,即虽然国人的成绩还不错,但是创造力差,甚至高分低能。
因为,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可以说,婴儿初期和妈妈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和其他万物建立起关系的质量。
弗兰克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幸福必然是来自关系,而能力哪怕真达到神的级别,如果你是孤独的,那一样意味着可怕的痛苦。
吴谢宇的故事,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非常有说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