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有个习惯,課堂上不会提出疑问,只会应同。
就如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但没有人会问,已经本善的人性,为何还要行善?
陈佩荣教授在《陈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本书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
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向我们讲解真正的儒家之道。
孔子的人生观以“仁”为中心思想一貫之道。道是人类的正路,仁是人生的正路。
“仁”的三个层次与“善”有关:
一.人之性是真诚而向善
有次在书店,旁边一人对他朋友说,佛教的顺其自然,感觉没追求,因此他喜欢道家。
順其自然不是沒有追求,而是坦然接受生命中發生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信仰是人的方向,人应该有套思想主导人生。前提是必须澄清概念,还要设定判准,最后建立系统。不能盲目追求。
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推崇“推己及人,安养天下”。他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伟大志向——让老年人都得到赡养,让所有做朋友的人都互相信赖,让青年都得到照顾。
儒家强调,人性向善,向是一种力量,有如泉水向下流。人只要真诚,就会表现出向善。
“真诚”是自觉的行为,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
《易传》“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即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修饰言语以确保其诚意。
《大学》有说格物,致知,诚意。诚意有三个重点:毋自欺,是不要欺骗自己;自慊,是自己对自己满意;慎独,是独处的时候依然保持君子的作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有儒家的思想,但不属于真正的儒家。
二.人之道是择善而固执
人生的正路就是要选择善,并坚持做下去。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从“克己”到“由己”,是一种主动实践的态度。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善的四个开端,懂得何为善还不够,要知道推广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四个善端推广出去后,才可以做到“仁、义、礼、智”四种善。
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中庸”就是用中,用中需要智慧,中是仁,是人的正路;用的时候需要坚持下去,就是勇。
孟子的“身心合一论”,认为,人有心、身;心是大体,身是小体;大为重要,小为次要。身体配合内心状态而运作,便会出现“浩然之气”。
真诚而不断地去行善,久了之后,人的价值观、生命实践的目标、自我的要求、对别人的期许就逐渐不同了。
网上有位88岁老人,每天从早到晚在路边捡拾破烂,资助3个大学生12万元学费,给一所小学连续6年捐款3000元。20多年,拾荒收入全捐给需要的人。自己去穿着破旧的衣服,舍不得花1元坐公交车。
择善和能力无关,也不是为了福报,是由心而发的需求,不行善心不安。
三.人之成是止于至善
“人之成”至善,出自《论语》“杀身以成仁”,《大学》“止于至善”。
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为了仁义而死,自然心甘情愿。
人生目的,不在于短暂的生命本身,而是成就生命的价值。
小時候看武侠片,每当有侠义之士牺牲,大人会说:“都说好人有好报,他却好人没好报”。
一些宗教认为,人要行善,才有福报。于是大家行善,为的是个人利益,没有舍己为人的心。
侠义之士,舍己为人的精神正士“止于至善”。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然做的”等于“应该做的”,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学》第一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大学的目的,一是彰显高明的明德,二是亲近百姓,三是达到完美的境界。
《中庸》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结。
陈佩荣教授在书的最后说,自己的人生观,以儒家处世,道家处己,活得真诚而自信,真实而自在。
《陈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打破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貫看法。本书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有序讲解孔儒家的创始,到孟子延继和发掦儒家,最后是儒家后期的发展,清晰讲述儒家之道,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