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此“刘秀”非彼刘秀

摘抄,此“刘秀”非彼刘秀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17:05 被阅读0次

    在西汉末年的皇室宗亲里,诞生了一位对儒家学派有至深影响的人。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德之孙,刘向之子——刘歆[xīn]。

    他跟其父共同编定了《山海经》。除此之外,他在儒学、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和诗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他同时还是古文经派的开山鼻祖,被代学者称为孔子以后最大的人物。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生平吧。

    01因负责内藏图书整理,创立古文经学派

    刘歆,字子骏,因名字发音与汉哀帝刘欣发音类似,为了避嫌,曾改名为刘秀。他生在学术气氛很浓的书香门第,少年时他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自幼聪明伶俐,通经博史,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长大之后,刘歆因精通《诗经》《尚书》而被西汉皇帝赏识,特别召见他,并赐给他一个黄门郎的官爵。黄门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只有公卿大臣中的少年子弟和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担任。因此,他有了这个入朝为官的机会。

    公元前26年,他和父亲受到成帝召见成为领校秘书,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书籍,从而获得接触到皇家私藏的各种罕见的珍贵古籍的机会。刘歆在领校皇家所藏之书期间,对古文经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一边校对古文传抄的书籍,一边与父亲钻研如何高效率地完成整理书籍的任务。

    在父子俩20多年的齐心协力之下,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一次由政府领头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也在这次工作中,刘歆创造出一整套科学整理校对方法。为了对书籍文字篇章的校正和勘定,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其次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次纠理错简,校对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抄(téng chāo)新本。

    根据这套方法,他和他父亲总共整理出三万多卷图书,并将其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由此建立了第一国家图书馆,这也为后来古文经学的流传以及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前1年,皇帝驾崩,王莽重新执政时,刘歆被任命为中垒校尉。他统领校正整理书籍的工作,接替他父亲的没有完成的事业。他集六艺群书,分类撰为 《七略》,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分类著作,有着非常高的学术史价值。

    凭借着对古文传抄的热爱,再加上之前长期的古籍整理经验积累,刘歆最后创建了古文经学派。这个学派的创立,为后续古文经学的推广普及做好了铺垫,让其为社会和世人广泛得知,得以传习下去。

    02以为追随明主,就可救百姓于水火

    想要了解刘歆,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后世人称作“穿越皇帝”的王莽。他是西汉时期的改革家、政治家,新莽政权掌控者。

    公元前22年,年仅24岁的王莽进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恭谦。在晋升成大司马后,独掌权政之时,依旧秉公廉洁。他的廉政爱民人设,深得朝野上下以及黎民百姓的心。

    而刘歆则一直潜心于撰述古籍,在录学方面造诣日深,成就颇大。但在政治上却屡屡受挫,后竟被排挤出京师。刘歆一直深受儒家熏陶,有复兴大汉,为百姓谋求福利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与王莽不谋而合。

    当时权倾朝野的王莽,为了实现政治欲望,一直寻找一种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恰逢此时,刘歆因为发现今文经学派的谬误,导致他卷入了政治势力的斗争,被迫辗转遇各郡出任地方官。失意的刘歆便成了王莽拉拢的对象。

    公元前1年,刘歆受王莽召回京师,成为其登基为帝最重要的智囊之一。在王莽的助力下,他一跃跻身成为学术文化事业的最高领导人,古文经学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随着社会各阶层对西汉政权的强烈不满与失望等原因,公元8年,王莽正式推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他建元"始建国",国号为新,建西都常安、东都洛阳 ,史称新莽。

    而刘歆的政治生涯,伴随着王莽一路飙升。他采取的许多措施和提出的建议,客观上有助于王莽的代汉。而这些举措,也稳固了他和王莽的政治合作关系。因为尊崇儒家思想的他而言,如有明君可以挽救濒临灭亡的西汉,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会支持这样的一位明君。所以,他对王莽改立新朝的做法十分支持。

    03 政治理想破灭的加剧,最终倒戈相向

    王莽称帝后,重新重用归顺依附他的人。也就在这个时候,刘歆的仕途到达巅峰,官拜国师,受封嘉新公。

    在任国师期间,他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举措。王莽根据他的提议逐一实行。比如收归田地国家所有,再实行分配;不准买卖奴婢,提高其地位;政府控制物价等等。社会状况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善。

    不过,刘歆所受到的重用也只在新朝初建时期。因为当时的王莽需要得到前朝刘氏宗室的支持。等到政权稳定之后,他和刘氏宗室就会受到来自王莽的各方面打压。

    随着各种新政的折腾,国内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地方刘氏宗族的不断挑衅。再加上王莽非常推崇儒学“天命”思想,好谈那些可以带来祥瑞的符命,也就是上天之命,而刘歆却从未给过他相关的古籍。因为这个事情,刘歆和一些帮助王莽称帝的大臣们慢慢开始被边缘化。大臣们对那些通过进献祥瑞之物就达到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官员十分不满。

    种种矛盾的聚汇,让刘歆和王莽之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先是发生了“伪造符命事件”,王莽认为这个事件的发生是因为有人分裂皇权。于是,他下令把与此事相关的人都抓起来严惩,这其中包括刘歆的两个儿子,而刘歆他也因此被罢免了官职。

    儿子的死,给刘歆带来的不仅是痛苦,更有作为父亲的愤怒。所以,从公元10年到公元23年期间,他没有参与过任何政事活动。不仅是因为受到王莽的打压,更是因为他清醒了。

    起初,他是抱着儒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投靠王莽的。但是王莽掌握政权后,开始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对内,削弱心腹大臣的权利,重用投机之士。对外,大兴土木、讨伐匈奴等,使得百姓的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长时间的不受重用,加上认清了现实,刘歆对王莽离心离德,这也为后面他的谋反埋下了伏笔。

    年过古稀之年的刘歆,眼看着王莽的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起义者不断地涌现。身为皇亲贵胄、又享有极高声望的刘歆,也得到朝中一批大臣秘密拥戴。

    而此时王莽的弟弟听信了一名江湖术士的话,认为“汉室当复兴,国师公刘秀当为天子!”因为刘秀是刘歆的曾用名。他便找到刘歆,打算密谋造反之事。

    起初刘歆并未答应这个事情。但王涉进一步指出王莽气数已尽,乱世中首先应保家族安全时,刘歆他也回想起自己两个儿子被杀的缘由才松口。

    但是,这次政变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在刘歆等人准备前夕,有人为了保命向王莽泄露他们的造反计划,王涉等人被杀,刘歆也为此付出了生命。

    04 结尾

    客观上看,刘歆包括倡导古文等所有辅莽行为,确实对王莽篡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绝不是刘歆倡导古文经学的主观目的。

    因为,与一般儒者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自任相比,刘歆作为出身皇族的儒者、经学家,对于刘氏政权存亡的焦虑自然更加强烈。他除了利用自己卓越的学识,整理了大量的古文典籍,对中国数术、方技一类的知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给当权者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他与一些当朝大臣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把自然异象当作阐述自己政治思想或者说辞,反而把六艺和数术融合到一起,其中的术理更为精密。所以,他不推荐符命相关的事物给王莽,而是根据术理推导出一些政治建议,助力其巩固政权。但王莽改制的结果,最终让他失望了。

    而王莽由辅政到篡逆,其篡逆之心是在权力的诱惑下渐渐萌生的,这让刘歆感到十分恐惧。这种恐惧来自面对汉室大厦将倾的苦痛,也有来自对王莽真实面目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刘歆的主观本意是辅莽安汉,若惟歆与莽沆瀣一气,同谋篡业,此非史实”。正是这个原因,当王莽篡位后,刘歆才会“内惧”,并从辅莽转向反莽。但是一切都迟了。刘歆结果不但做了“贰臣”,而且做了两朝叛臣,最终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此“刘秀”非彼刘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v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