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周期

认知周期

作者: 宏磊_d9e2 | 来源:发表于2020-01-01 19:59 被阅读0次

    认知周期:一个从相信→怀疑的过程,通过理解父子关系,来理解认知周期,避免认知留级。通过敬畏让自己保持空杯心态。通过怀疑自己的怀疑,重新接纳和相信,开启下一个认知周期。

    一、父子关系:个人与权威的关系

    “父子关系”是男人一辈子要面临的问题。一些四五十岁的人,有的甚至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们和自己父亲之间还处于“似乎永远不能和解的状态”。一个男孩跟父亲的关系,从和谐相处到发生冲突,甚至势不两立——这种“势不两立”可能会固化一辈子。

    “父子关系”是一种很世俗日常的关系,但它其实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是个人和超越个人之上的权威之间的关系。

    西方基督教里常常把人和神的关系直接表述为子和父的关系——“上帝”被称为“天上的父”。这里包含着和谐相处以及叛逆:人被上帝责罚之后,又试图回到上帝身边等等,听起来很玄妙,但我们只要回忆一下自己跟父亲相处的过程,或者作为一个父亲和儿子相处的过程,就很容易明白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这种关系直接描述为一种“精神成长的历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认知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

    一个人小时候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是“原始的和谐”: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没有他不知道、干不了的事情。这个世界就是父亲给儿子安排的,是父亲说了算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找父亲解决。

    孩子处于这种谦卑的“空杯状态”的时候,会大量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里也夹带着“谬误”和“自身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无知的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困惑对于父亲(哪怕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父亲)来说,不构成挑战,父亲都会像“先知”一样给儿子任何需要的指点和帮助,但这种类似于“伊甸园式”的和谐终究是要被打破的。

    失望:“每一个做父亲的人,都应该有一种直面孩子对自己失望的心态”。

    乔布斯曾经讲过他对自己父亲失望的故事:乔布斯小时候的所有问题,他的父亲都能解决。直到有一天,他从外面拿回来一个坏了的电动玩具,他认为万能的父亲一定会帮他修好的,但是他父亲看了以后,完全不懂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心灵手巧的父亲在这一个小小的玩具面前显得非常无能的时候,乔布斯一下子就对父亲失望了。

    虚假的伊甸园式、子宫般的和谐是一定会被打破的——这是每个父亲都应该意识到的一点。这个人生必然发生的事故,一般是在男孩儿十三四岁,现在可能要提前到十一二岁,甚至十岁就发生了。

    灵魂拷问:

    在我们十三四岁,或者十一二岁陷入到叛逆期的时候,典型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这种“自大狂”的状态?

    自从十三四岁之后,我们跟父亲、母亲的关系是不是一直处在一种互相看不起、互相不服、互相挤兑,永远不得和解的状态呢?

    二、认知周期

    一个完整的”认知周期“就是:从敬畏、谦卑、”说什么就是什么,全身心专注倾听“的一种明显谦卑的”空杯“状态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怎么说都是对的“的权威;随着认知升级,你现有的认知和现实发生某种碰撞——外来的某个权威在你既有的认知势力范围之外,带来的某些信息、知识、事实逐渐产生某种挑衅;你终有一天会明白;这个权威是靠不住的——一个”认知周期“结束了。

    认知的开端是敬畏、服从、空杯状态。如果你还没有进入,证明你一直还滞留在前一个周期里。要开启下一个认知,就要让自己回到“敬畏”的状态。

    当我们由“顺从期”到“叛逆期”,完成了一个“认知周期”的时候,无论是借助于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力量,我们都需要迅速接触那些权威,让你自然产生敬畏——有时候,甚至看见街上捏糖儿的人,你都会产生一种敬畏。

    无论是儿童的教育,还是我们到了中年甚至老年的“终身学习”,都有一个前提:找到让自己敬畏的权威,让自己自惭形秽,感到自己明显不足、残缺的参照系——这时候,你会自然进入一种敬畏和空杯状态。

    或许偶像的力量或者多接触牛人,带给我们也是一种认知上的提高。

    三、自大狂:认知周期的破产

    在哲学上,这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不是通过“被告知”来认知世界的,而是对原来全知全能的权威产生了失望以后,觉得以前都被骗了,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父亲靠不住,权威也靠不住——必须要用自己的脑袋来想问题了。

    当一个男孩开始“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发生一种戏剧性的逆转,黑格尔称它为“自大狂”:只要父亲说的东西,我就一定认为不是那样,甚至是正好相反的。哪怕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他说的是对的,我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模式,有了一种自动追加的算法——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加一个否定词,他只要开口就是错的。

    另一方面,所谓“用自己的思考构建起来的世界”,其实是一个非常片面偏激的世界——这又是一种“达克效应”,你没办法意识到自己是在“自大狂”中。

    我们也会遇到挑战:父亲不知道自己的任期已经快到头了,他还是以那种权威的姿态在对孩子发号施令,殊不知孩子已经自动对他启用算法了。

    通常,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说“他进入叛逆期了”。所谓“叛逆”,其实就是“自大狂”,就是因为以往对权威充满着敬畏,无条件吸纳权威所喂养的各种知识,而导致了一种认知的破产,也可以说,是一个认知周期到头了。

    人的认知也是有周期的,但可悲的是,很多人进入叛逆期,也就是人生第一个认知周期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认知基本就固化在那种状态里了,没办法开始下一轮的认知周期。

    过去,这个世界是老爸说了算,老爸都是对的;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我认为的是对的,只有我才能够说了算。

    持有这种立场和观点在社会上混,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这种状况反而加大了他们的一种认知:这个世界充满欺骗性,与我为敌,是一个等待着我砸乱的世界。

    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类人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防御和解释:所有挑战我的认知观点的人和事,都跟老爸一样,是等待我去颠覆的……现在我的力量还不够大,但这些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这样一来,认知就陷入到了一种自我圆融的闭环状态。

    成年人沉浸在“自大狂”状态里的时候,就成了一个“认知上的留级生”。

    四、认知留级

    从相信到怀疑这是一个周期,又从开始新的相信再到怀疑,这是一个反复的认知周期,但好多的人都会停留在第一个认知周期的结束期,再也没有办法开始新的相信,那就停留在了一个认知的“中转站”。

    认知“中转站”,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经历一次次认识地震之后,一直都在用较为固有的认识或者曾经带来过某些成功的经验来应对或解释不断变化的一些新现象和事物。

    很难再选择相信,不能很好的打开自己,也不主动拥抱可能性,而且是典型的“示弱恐惧症”。

    “认知留级”的状态

    反思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上很多事情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总能找到理由为自己辩解,也总是把责任推出去,不肯直面问题,久而久之不断沉沦,画地为牢,活在自己的小圈里固执的对抗着世界。

    认知留级最重要的状态不是新的认知没办法进来,而是一种阻挡新认知、阻挡挑战、阻挡“认知痛感”的防御性机制慢慢的形成。而且内心还产生一种虚幻的充实和强大感来慰藉自己。

    同时,我们害怕向他人示弱,害怕自己的脆弱渺小被暴露出来,不断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来掩盖自身的空洞和脆弱。

    五、改进方法

    “信而不疑则盲,疑而不信则空”,信一个东西,而没有怀疑的话,就是盲目的;怀疑中没有相信的成分,就是一种空洞的怀疑。怀疑是可贵的,但怀疑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怀疑是认知周期的终点,相信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起点,认知是怀疑和相信的一个编织体,就像编织的草席一样。任何一个认知里都包含着相信和怀疑,只有怀疑或者只有相信,都不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从怀疑到相信就是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认知周期:逃离“舒适区”,让自己的心智恢复到一种“对于各种可能性都能敞开”的状态,或者“延迟和抑制自己的否定性判断,逐渐放弃简单粗暴的反应,让自己保持一种对于他人和世界的拥抱状态。

    经常在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会碰到一些人,当你把一个问题讲到一半的时候,对方马上打断你:“停,我知道了,我明白了”。结果在做的过程中,又过来和你确认这个事情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常常容易犯一个错误,急于从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出发,对某些事做出预判,这样就形成了认识屏障,自动隔绝了真实信息。

    夫妻之间吵架时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以为你是这样想的”等等这类的话,其实就是因为听对方说话时急于做出了预判,没有延迟判断而忽略了核心的信息。

    拥抱就是接纳和相信,尽管你还是有怀疑的,但是你要保持这种接纳和相信;你可以怀疑一切,但是这一切必须包含你的怀疑本身------怀疑你自己的怀疑。

    只要你愿意“怀疑自己的怀疑”,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可疑之处和不可靠之处;只要你愿意相信他人和世界,一定会找到这个世界和他人可以相信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周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yg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