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和身边人相处时遇到一点点问题或矛盾,我们总说是三观不合,然后,心安理得接受结果。比如,夫妻两人因为对某些事的看法不同产生决策分歧,最简单末过于过年回谁家吃年夜饭过年。然后,双方没得到统一的意见导致两人争吵而彼此都不愉快,
事后,我们和朋友倾诉时说三观不合怎样怎样。那么,这个锅该三观兄背吗?面对三观不合,我们又该怎么办?
在我的亲身经历中,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总“关键对话沟通模型”来处理。在昨天,又遇到一件麻烦事,结果处理的不太满意。你可以说你对这种沟通方式理解不够透彻或深得精髓,也可以说你的实践智力的能力不够出众,都可以。但,我们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停留在纠结原因上,不是吗?我一直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不论寻找什么原因,其中之一因素都脱离不开“三观不合”,也就大家都理解的意见分歧。那么,“三观不合”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你真的理解吗,反正我是不太理解,所以就有了这篇文。
其实大家否比较清楚,三观是价值观不同,世界换,人生观。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观?我们经常说和某人观点不同,那到底什么是“观”?这才是理解问题的核心。
“观”,其实就是对事物的看法。比如对人生 世界 价值等,以及新时代提出的对事业 工作 政绩等新三观。更深一步,其实就是“认知”。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三观不合肿么办?(上)
认知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整个过程有五部分。
一,物质世界。姑且忘记先有鸡还是蛋的问题,也就是唯物世界观或者唯心世界观的问题。在做问题思考时,要排出一些无关紧要的思维阻碍。事物,声音,气息,味道,触觉,感觉等。对应佛教的六尘,也就是世间一切因缘产生的事物或感觉。
二,感官接触。我们身体的器官,如眼、耳、鼻、舌、身(触觉)、意(思维)。这些都是身和物连接的根本。所以佛教也叫六根。
三,脑内解码。然后,外界经过器官做出神经映射后,形成初步信息,此时我们大脑会对信息做出编码解读,也就是佛教的“六识”。心智是大脑内部算法的关键,简单可以理解为心态和智力(学界将智力分七个面: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心态平和,智力够用,会大大提升自我脑内算法。
四,编码储存。接下来,大脑形成了认知,需要进行编码和储存。编码有多种形式,比如文字 语言 图片 感觉 气味等。储存也就是新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就这样,大脑中的观点由此而来。我们之所以人云亦云,是因为在脑内算法没经过分析批判,直接用感觉来保存。这种认识方式,个人认为比较肤浅。当然,你觉得怎样是你的事,你喜欢怎样认知就怎样,但结果也得你自己负责。因为,第五步就是应用你形成的认知。
五,提取应用。提取,有完整和不完整以及质变。这个说到底也就是记忆的事。也就是你记得,记不起来,记错了这三种情况。'在解码编码储存的三个过程中,决定了你的记忆。在你现实生活中,面对情况,你调用你的“大脑”来相出方法,这就是“应用”。所谓临时抱佛脚,就是平时你不去进行深度认知。
以上,就是“观点的形成”,当你下次再遇到别人“观点不同”,你可以更好理解别人。观点的形成是要经过很多步骤,每个步骤不同,结果肯定不同。所谓观点相同,就是对某件事持一样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