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陪孩子逛书店,眼睛落在了《皮囊》的封面上。拿起书,外包装的质感仿佛摸在一块皮革上,当然并不可能用真皮。翻看了一些,立刻感受到作者的文字精炼老到,因此买了一本书细细读起来。
看到大半的时候,好事儿的我上豆瓣查阅评分,只有7.6分。再看看评论,让我疑惑不解。
图片来自豆瓣很多读者对于作者后半段的描述很愤慨,认为作者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标榜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都不如他。
说实在的,我并没有感同身受。而且看完这些评论反而影响了我的判断,继续看下去一直在寻找这种歧视别人的感觉。恕我愚钝,当我看完时,依然不认同。
因此,我又看了第二遍,用便签做了笔记。情到深处,泪流满面。
群里的朋友说,《皮囊》不是谁都能读懂的,因为需要一点人生经历,读者经历过痛苦,才可理解作者所写的动情之处。
前半段,让我想到了已经去世的父亲,和做过一场大手术的母亲。他们的感情总是吵吵闹闹,但在父亲生病的时候,母亲不离不弃,跑前跑后,我都历历在目。
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母亲又做了一个脑部的大手术。我在她眼睛中看到过无奈和茫然,或许那时她真切地想过可能挺不过去了。幸好,目前一切都好。
如同书中,作者的父母面对自己生命的倔强。
如同我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安安静静的放在坟中,我俩相视一笑,母亲表情上的如释重负。
上一辈夫妻之间的感情,没有大风大浪,默默含蓄地表达。而且我也渐渐的理解他们常对我说的“大道理”。
书的后半段,讲述张美丽、阿小、文展、厚朴的故事。并不会居高临下,这些人就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例子,而我们对待这些人的态度,必然能帮则帮。但多数时候,主动帮助,不代表对方愿意接受。
这些评分低的读者,或许是年龄还小,身边的人多数是他们认为的凤凰男、酸男。所以他们看到类似的故事,凭经验判断如此。
带着平静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是收获。带着厌世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是批判。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感悟与感动,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嫉妒与傲慢。
其实,读的不是书,是他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