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滚雪球》(三)

读《滚雪球》(三)

作者: Jeff_孙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17:01 被阅读0次

    全书已看完。继上一篇笔记,已经过了三个月。期间因为考试,暂停了其余书籍的阅读。考完之后接着读《滚雪球》,思绪难免有些不连贯。​

    上次读到,巴菲特应对SEC的质问,与芒格两人表现得非常坚定、非常诚恳,最终通过了考验。接着,他的生活中加入了一位重要人物,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位权贵对他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正式进入了上流社会。

    之后,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几起重大的收购:华盛顿邮报、内布拉斯加家具城、所罗门兄弟投资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还有可口可乐公司等等。虽然可口可乐公司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过程却有点曲折。​

    时间迈入了21世纪,美国先后经历了911事件、互联网科技公司泡沫。书出版的时候,美国正在经历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越是危机的时刻,越显示出巴菲特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和坚定意志。同时,这些优秀品质也为他赢得了更加多的财富和名誉。​

    接着,巴菲特认识了比尔盖茨,两人一见如故。尽管没有投资微软,但他视盖茨为知己。他的妻子苏珊把一生都献给了慈善。在她去世以后,巴菲特决定把绝大部分资产分批捐给比尔盖茨和他子女的几个慈善基金会。​

    巴菲特迷上了桥牌。为了提高打牌水平,他向全美冠军学习,还为了能上网打牌,打破了坚决不用电脑和上网的誓言。之后,他几乎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在打牌上。桥牌还成了他与最要好的几个朋友聚会的必备项目。​

    他每年要花几个月时间写致股东信,那是他商道的精髓所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几十年钱只有几个人来参加的股东会,现在已经变成了全球投资者一年一度的朝圣盛会。​

    他的子女并不十分出色,这符合所有伟人的情况。大儿子从小是个捣蛋鬼,长大以后开了个农场,后来因为家庭的名誉进过两个大公司董事会,后来爱上了摄影,经常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女儿在伯克希尔做着类似秘书的职务,后来跟母亲一样做起了慈善。小儿子最有出息一点,从小热爱音乐,在全国举办过巡回音乐剧演出,整个事业几乎没有依靠过父亲。​

    巴菲特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并不擅长人际交往。可以说,他就是一个金融业的极客。他没有花很多精力在家庭上。而且我越来越发现,这是很多知名人士的共同点。

    他对子女向来苛刻,直到他和妻子出现老态,才开始每5年送给每个家人一笔巨资。奇怪的是,他对子女领养的两个孩子尤为苛刻,不仅没有给他们钱,还在公开场合说他们不属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从这点看来,巴菲特是有一些守财奴特点的。​​

    看完全书,我有了一些感悟。​

    我对巴菲特的评价:一名金融业极客,对自己喜欢的事业极度专注。叶问被称为武痴,才有了一代宗师,巴菲特也是因为痴迷,才有那么大的动力专注于投资。同时,他被全世界价值投资者爱戴,其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视。不论何时何地,他对人对事的态度都极为诚恳,一直严守着道德底线;他对待商业的态度极为客观,善于用科学方法分析,而在行事的时候又很尊重自己的直觉;他从不预测行情,这是他理性看待世界的最好体现。​

    巴菲特自己也说了,他的财富源于做的早,从很小就开始积累财富,他称之为“又湿又长的雪道”。而我理解,他指的“积累的早”的东西,并不单单指金钱,更重要的是商业能力。​

    在很多方面,他和普通人没有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人。他的母亲对子女非常苛刻,使得他从小就讨厌跟母亲待在一起,连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都要想办法避开母亲,已经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他在与人交流上有障碍,为了克服障碍他花钱学习了卡内基的营销课。他喜欢吃垃圾食品,高热量,吃得快。连和贵族打交道都坚持吃汉堡薯条,个性十足。​

    他的投资哲学已经有很多人研究和概括过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复利、安全边际,只直接投资实体企业。他的成功,有普世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诚实守信、内向专注的个性;也有个性化和时代背景的因素,很难复制,比如,他是天生的商人,出生在犹太家庭,智商很高,他的际遇(父亲既从政又做过股票经纪、能拜师格雷厄姆)等等。他身处的时代正好是二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非常适合做价值投资。另外,他的操作手段也无法简单复制。一方面,证券已经全面电子化了,不需要像巴菲特过去那样翻阅大量纸质资料,需要的是懂得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与美国相比,国内的资本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会计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股权投资、并购收购的成本都很高,还有信用体系不完善。​

    总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这位财富巨人,而且加深了我对金钱和人生的认识,值得反复阅读。

    最后,复制书中末尾一段文字,它非常全面、形象地总结了巴菲特的一生:​

    “在他的人生中,他承认自己有过狂野的追求,但否认自己精心规划出现在的一切成就。他觉得很难说就是自己的妙笔创作出了这幅徐徐展开的油画巨作。他在讲述的故事中,许多幸运的事情成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一个生钱机器只是在不经意间锋芒毕露的。公司有着一流的组织架构,志趣相投的股东们组成了芒格所称的值得信赖的完美网络,投资组合融合了各类相关行业,资本可以随意转移,彻底弥补了浮存金的不足 —— 他说这一切都真实反应了他的个性。最终产品是一个人们可以分析理解的模型,然而没有几个人确实理解,更多的情况是根本没有人可以仿效。但有时候还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泄气,觉得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他同样希望人们认为自己只是每天抱着愉快的心情工作而已。

    但那不是什么故意吹嘘。

    事实如此。

    沃伦小时候在纸上列出大量数字、在地上捡瓶盖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有怎样的成就。他骑着自行车穿过春谷,日复一日地送报纸,在威彻斯特县的大楼里跑上跑下,努力将报纸准时送到人们手中,如果你问他想不想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他会非常认真地回答,想!

    期待致富的热情驱使下,他研究了大量股票,一头钻进图书室和地下室认真研究别人动都不想再动的陈旧的股票记录。他一宿一宿地研究别人看来只觉得眼花缭乱的成全上万个数字。他每天早晨要认真阅读几份报纸,就像痛饮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那样贪婪地品读《华尔街日报》。他亲自拜访各大公司,花几小时与经营格瑞夫兄弟桶业的女士详谈桶类业务,或者和洛里默·戴维森谈论汽车保险业务。他阅读《新杂货商》杂志,了解如何开一家肉店。度蜜月时,他在车子后座塞满了《穆迪手册》和会计分类账。他花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一个世纪以来的报纸,了解商业循环模式、华尔街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代公司的历史。他密切关注全球政局,分析其对商业的影响。他分析经济策略,顽强地让自己彻底搞明白那些经济策略的意义所在。从小时候开始,他就不错过自己崇拜的人们的每一部传记,从他们的人生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依赖可以帮助自己的每一个人,追随自己发现的每一位聪明人士。他几乎不关注商业以外的任何事情 —— 艺术、文学、科技、旅游、建筑 —— 因此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所爱。他明白竞争的范围所在,努力避免错误。为了控制风险,他从不大额举债。他从来没有停止思考商业领域的事情:什么可以促成好的商业模式,什么可以导致不良的商业模式,如何参与竞争,什么可以保证客户忠于自己而不选择其他竞争对手。他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非同寻常,他的洞察力无人能及。他拥有这样的人际关系网 —— 出于对他的友谊和他本人的睿智 —— 大家不仅愿意伸手相助,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自觉保持距离。无论生活艰难还是轻松,他从来没有停止思考赚钱之道。他的全部经历和热情都推动着自身智慧、性情和技能的不断完善。

    沃伦·巴菲特热爱金钱,赚钱的游戏就是他生命中活力的源泉。对金钱的热爱让他不知疲倦:购买美国国家银行的少量股票,卖掉GEICO来买一些较便宜的股票,参加桑伯恩地图等公司的董事会,为股东的利益做出正确的决定。对金钱的热爱也让他变得独立而竞争力十足,拥有了自己的合伙企业,拒绝成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老牌公司中一个身份卑微的合伙人。对金钱的热爱同样让他果断而强硬,适时关闭丹普斯特的物流中心,解雇李·戴蒙;决心解散西伯里·斯坦顿的董事会;同样也磨炼了他的耐心,尽管听从别人有违他的本性,但在查理 · 芒格坚持并购一些大型企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听从;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坚强地挺过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展的关于蓝带印花公司的调查,果敢镇压《法布罗新闻报》的罢工;促使他成为毫不留情的并购巨头;令他在自己的优势不占上风的时候一次次降低标准;同样让他坚守自己的安全边际,避免了重大损失。

    巴菲尔性格内向,不喜欢抛头露面,生活中需要别人帮助来度过困境。他的恐惧只是个人情感方面的,不是经济方面的;涉及钱的方面他从来没有羞怯退缩。渴望致富的热情让他在春谷勇敢地骑着自行车经过恶狗狂吠的人家,送出最后几份报纸;让他在遭遇哈佛拒绝后,勇敢地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拜师本杰明 · 格雷厄姆门下;让他迈开双脚到处说服人们订阅报纸,尽管一次一次地被拒绝;让他在第一次丧失勇气后找到力量去求助戴尔 · 卡内基;让他在所罗门危机中顶住压力做出让步;让他优雅地面对了网络泡沫时代长达几年的苛刻批评,没有选择任何回击。他一生都在权衡、限制和规避风险,但最后他勇敢无比,连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滚雪球》(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cl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