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养老的优良传统,说它崭新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着养老问题。
养老就像家务一样,有时似乎说得清分得明,有时却看不清辨不明。具体到某个家庭时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养老”问题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有新时代的法律做保障,更有社会中的相关配套设施,按说应该比较完备、相安无事了。但现实并非如此,不同的家庭有不一样的情况,在养老问题上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今年暑期回老家几天,去看望了瘫痪在床的老姨夫。多年不见还能认出是我,看上去老姨夫状态不错,并未有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的现象,看来平时保养的还是不错的。自从老姨夫瘫痪在床,三个表兄便把老姨夫送进了“养老院”,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孩子多(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上班的上班,在外地的在外地,根本没有时间长期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一年七万多的费用如果儿女平摊还是能够承受的,并不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在一个小县城,这样的条件算最好的了,从设施和管理上就可以感觉到这里的条件不错,比较高档,所以在此选择养老的不在少数,但大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人员。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凡是父母还能动的一般是不会选择那样的地方的,都是在万般无奈时才不得不送到“养老院”。当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就会涉及到一个“养老”的现实问题。一是需要费用,二是需要专人伺候。如果是独生子的那没得选择也没得攀比,非你莫属。如果儿女众多,五六个、七八个的家庭都必须涉及到这样的现实问题。
而儿女众多的家庭中,如果众多儿女条件都优越,出点钱不成问题那还好说,但要遇到众多儿女中家庭条件一般且没有经济来源的那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而这样的家庭往往在养老问题上也矛盾最多。
一般儿女众多的家庭,老大与最小的之间相差较大,因为时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最终的发展也不一样。一般老大条件差一点,小的条件好一点。这时候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为养老钱而采取平摊的方法,我认为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还是有能力的多出点钱,没条件的少出点钱,在家的多照顾瘫痪在床的父母。
至少如何把握这个度那就需要兄弟姐妹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了。在父母面前谁都无权指责别人不尽考或尽考少,指责谁谁都会不服也会感到委屈。但没有哪一个做儿女的能够超过当年父母如何对自己那种无微不至的好。所以,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孝敬父母都是应该的,而且永远还不远父母的恩情。
记得小时候,母亲老拿“墙头记”来教育我,将来可不要学墙头记中的这两个儿子呀。古代戏曲“墙头记”,两个儿子在养老问题上也是因为大月小月之分,出现了小月结束之后老父亲骑墙头的“悲剧”。现实版的“墙头记”以前在村里也有发生:村里一家有两个儿子,一家一集(老家的计时习惯,一集就是两个同一地赶集的间隔时间,我们那6天一集)轮流养母亲,如果按照一个月30天算永远不会出问题,非常平均,但现实中却存在大月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遇上小月就间隔五天,为了这一天,兄弟之间争来吵去,成为笑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