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慕兰在本书中文序里提到一个小故事。
他在大英博物馆内看到两件文物:一件是在非洲馆的来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基督教堂的圣坛服装,年代大约在1700年。这件衣服的料子是中国的丝绸,但是由来自也门的犹太织工织造的。另一件则是来自关于毛泽东事迹的展览。那里展出了一块墨西哥银圆,铸造于1896年。之后,在中国的一个通商口岸,有个中国商人在这块银圆上打下自己的印记,表明他以个人声誉担保这块银圆的重量和成色。又过了一段时间,这块银圆被印上了“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字样,变成了一块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根据地里流通的货币。而它的发现,不是在人人得知的繁华大都市上海,而是在江西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区。而如今,它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内。
这两件文物很好的阐明了贸易能意想不到地跨越漫长的地理距离和历史时空,联结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的历史和世界贸易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用现在时髦的话,应该可以总结为:贸易的世界,化风行万里。
《贸易打造的世界》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和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合作撰写。此书以贸易为主线贯穿六百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并以83篇与贸易有关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围绕市场准则的形成、运输手段、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移植、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七个方面,谈论了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从而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刚开始读这本书,面对厚厚的500多页,还是有几分心理负担。但是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这本书是由一个个与商业贸易有关的独立短篇文章所组成的。我们可以单独挑选感兴趣的篇章来读,也可以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读。本书的语言风格既带有严谨的专业性,又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讲事实时理性客观,谈观点时又充满使命感。
所以,这本书既可以看作是一部经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文化史。伴随着阅读,我们的视野也将随之被打开。书中来自不同时间和地域的多重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根植于全球贸易体系的世界观。在世界贸易走过的这六百多年里,贸易其实给全球化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却又偏偏连接着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当然,正是因为贸易的不断发展,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改变了各国原有的社会环境,最终促成全球化。
读过此书后,不免感叹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化进程明显不足,并逐渐掀起了逆全球化的浪潮。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依旧是大势所趋。“一带一路”的打造,通过为沿线国家的经济深度互动创造条件,不仅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理念,更是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承载着以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促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新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