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征形容词上的性别刻板印象
摘要
目的:探究人格特征形容词上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被试:共80名年龄20-30岁,73%来自河南省,男女各占50%,平均年
龄23.76岁,标准差1.41。
方法:本次研究使用微信群发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囊括149个人格特征形容词。被试者对这些形容词在什么程度上描述男性、女性,或者描述男女均可进行评分。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后,选出明显适合描述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形容词各15个,性别为自变量,评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男女被试在这些词上的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1)对偏向描述男性的15个人格特征形容词,男女评分中73.33%的词没有明显差异,26.67%的词在0.05水平上差异明显,这些表明对于男性形容词,男女被试对这些词语是否适合描述男性的看法有较大的一致性,当然也存在一些差异显著的词,男女对其看法不一致;
(2)对偏向描述女性的15个人格特征形容词,男女评分中80%的词没有明显差异,20%的词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这表明对于女性形容词,男女被试对这些词语是否适合描述女性的看法有很大的一致性,但男女被试对于另一些词的看法依然存在显著差异;
(3)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内容就是“女弱男强”;
(4)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性别差异;
结论:在人格特征形容词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是女弱男强;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着性别差异。
关键词:人格特征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
1引言
我们生来就有性别,不仅指生物上的性别特征,还包括社会学上的性别。孔圣人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卢梭认为“女性就是来取悦并服务于男性的”。那我们的性别是平等的吗?
纵观中外古今,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偏见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在阿富汗,女性被禁止外出工作和接受教育;中东部分地区的法律允许男性以“荣誉处决”的名义杀死犯有所谓不道德罪的妻子。每个时代的文化,练就了那个时代的性别内涵,而当进入新的时代,不适应新时代的部分便成为了刻板的性别印象,从而会束缚人们的言行,阻碍社会的发展。[1]因此揭开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特征及影响具有重大的社会学和心理学价值。本研究试图以小见大,意在探究青年人在人格特征形容词上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显著,亦希望能为后人正确认识和对待性别刻板印象提供些许帮助。
2文献综述
2.1刻板印象
2.1.1定义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是指按照性别、年龄、种族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行为和特征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2.1.2内容
常见的刻板印象包括:性别刻板印象(如“男主内,女主外”);地区或种族刻板印象(上海男人比较吝啬,如台湾男人比较娘);外表刻板印象(如肥胖的人比较贪吃);年龄刻板印象(如小孩容易犯错);职业刻板印象(如律师比较理性)等。
2.1.3研究方法
目前对刻板印象的测量还主要是从间接和直接两个角度来考察。间接测验的方法有认知干涉测验、词汇决定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3]直接测验的方法诸如Bighham法、自由反应法、Gadener法、等。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角色行为维度、外表维度、年龄维度和职业维度。
衡量刻板印象经常从几个要素入手,最受推崇的是Edewars(1940)提出的刻板印象的几个要素[4],即一致性、方向、强度以及刻板印象的质量和内容。
2.1.4研究历史
前人对刻板印象的研究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刻板印象的先驱研究是Katz和Braly于1933进行的。
早期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上。然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对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影响后期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问题。
2.2性别刻板印象
2.2.1定义
是指人们对女性或男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 DelBoca和A shmore认为:(1)性别刻板印象同认知有关;(2)它是由一组看法构成;(3)它的内容是大多数人分别怎么看待男人和女人;(4)它被某个团体的所有成员共有。
2.2.2特征
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相似性,Best和Williams(1982,1990)调研了世界上30个国家的性别刻板印象,发现都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更有冒险精神、更自主、更具表现性、更有支配性、更坚定、更具成功取向;女性则被认为更亲和、情感脆弱、会照顾他人、乐于付出、顺从等。
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是人们固有的观念,所以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文化传承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在某些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比如,几十年前人们广泛认为男性的智力比女性高,而目前人们认为两性智力无差异,特别是女性的这种认识更加突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
2.2.3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相关因素
有些学者认为生物学因素是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Doreen Kimura(1999)认为知觉的性别差异来自遗传。弗洛伊德学派也认为男女性别差异是根植于男女不同的生理机制是固化的,女性具有被动性、自恋性等人格特质(Freud,1973)。
其实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有更重要的影响。社会学的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塑造性别定型性行为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强调模仿、强化和观察学习是男女儿童获得性别定型性行为的基础,强化即成人对男女儿童的行为进行区别对待,当女孩作出符合成人心中的女性行为时,成人就会给予积极的强化(奖励),否则就会给其消极的强化。且儿童往往模仿学习与自己同性的父亲或母亲以及成人的行为。
在众多社会文化因素中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大众传媒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心理学教授佐斌对人教社1995年至1996 年版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发现,小学语文课本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 男性是女性的4.35倍,其中第四、九、十册没有女性担任主角。 而在男女能力方面, 语文教材描述女性无知低能的多, 男性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 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小气、不信任、迷信、毒辣) ,而男性则是具有坚强勇敢、友爱、正直等优良的性格品质。”小学课本上的“男强女弱”或“重男轻女”的表现对一个人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内化起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独特的大众传媒形式——广告反映着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往往以产品代言人、虚拟的产品消费者或产品展示者等不同性别的角色为中介。然而以人物为中介的广告中往往会启动受众相应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广告的说服效果。
3问题的提出
性别刻板印象可以简化人的判断过程,为人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便进行更重要的心理加工,但它作为一种根植于人脑中的社会认知图式,往往脱离客观实际的、是僵化的和带有负面社会导向的。因此对于以“女弱男强”为主要内容的性别刻板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多方向、多层次的探究。由此,本次研究调查了在人格特征形容词上的性别刻板印象,亦希望能帮助更多的青年人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从而正确理解性别刻板印象。
4研究方法
4.1研究参与者
方便样本:随机选取了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男女被试各5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最终筛选得到有效问卷80份,其中男女被试各40名,有效率是80%。
4.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涵盖了149个人格特征形容词,其中含有偏向描述男性的形容词(如:刚毅、粗暴等)偏向描述女性的形容词(如:放荡、贤惠等)以及中性形容词(如:善良、高尚等)。问卷要求被试对这些形容词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女性、男性,或男女性均可进行分数评定:“男性、女性均可”则评0分;“有些适合”则评1分;“适合”则评2分; “非常适合”用来描述男性或女性则评3分;。被试在所选数字上画圈或加粗字体以作标注。
4.3研究程序
根据本次研究的实际情况和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阅读法、以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阅读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图书馆、优秀文献,从中搜集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文献资料,大致了解了前人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探究结果和遗留的问题,望能作为本次论文撰写的构想启发和理论依据。
调查问卷以微信发送的形式发放给方便样本,被试年龄控制在20至30岁。被试作答前告知其仔细阅读指导语,认真独自作答,保证不会泄露个人隐私。问卷当日或次日收回,保证时效性。
梳理回收的问卷时,去除不符合作答要求的问卷(如:多答、漏答、前后不一致、随意作答)。将有效的数据录入表格,用SPSS19对数据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以证实研究假设。
4.4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去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10份,终得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是80%,把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9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独立样本的t检验——即检验在某个人格特征形容词上,男女被试的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5·讨论
5.1性别刻板印象的普遍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对73.33%的男性形容词的评分无明显差异,对于80%的女性形容词的评分无明显差异,这表明男女两性对于人格特征形容词的看法有很高的一致性,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5.2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后果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引发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个人对自身或对他人的心理预期,会影响自身或他人的行为结果,预言本身会促成被预测的事情发生”。Jussim(2000)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认为女儿不擅长学数学,她就可能会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感到悲观,导致数学成绩的下滑。以“女弱男强”为主要内容的性别刻板印象,还容易导致家长甚至儿女自身产生职业领域的性别偏见:认为女性更应当从事诸如教师、文秘、护士等服务性或后勤保障型的职业,而男性则更多从事诸如科学家、领导干部、军人警察等主导型或科学领域的职业。而研究结果显示,即便在性别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这种差异化的两性分工依然明显存在于全球职场。
其次,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刻板印象威胁。Dion(2003)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指如果你属于被认为是次等的群体,且有人提醒了你的身份,你就会紧张,表现出不正常举动。
再之,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导致了极端的性别歧视和性别主义。“Klonoff& Landrine (1995)调查询问了631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大学生或其他女性,是否经历过性别主义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频率。几乎所有(99%)女性都说,在她们的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性别主义者的歧视,Goodman et al.(1991)研究发现“在非正常死亡的诉讼中,男性受害者比女性受害者的家庭得到更多的赔款”。
由研究看出,从职场领域到日常生活,从医疗领域到司法领域,性别歧视和性别主义现象就一直存在,压抑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加重了女性自卑心理,对广大女性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
6·结论
(1)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是女弱男强;
(3)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性别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