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的直播课,我反反复复听了多遍,在上篇文章里有记录一个人安全依恋的形成,将会对于个体的相处模式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而在安全依恋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安全依恋型外三种类型都会留下内心创伤,而这个创伤对人的影响是及其深渊的。
原生家庭之殇最根本的影响就是对自我的拒绝
当我们对他人抱有太多的“应该”思维时,其实就是对自我拒绝的一种表现。
情绪本无好坏之分,而有很多人的人都是排斥负面情绪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只有开心快乐就是好的,哭是不好的,也是不被允许的。
还记得你儿时哭泣、伤心、难过时父母的反应吗?
如果你现在也有孩子,你在面对孩子你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是不是和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有惊人的相似呢?
船长在直播中提到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绝笔信,信中说道:“我强忍着眼泪不敢哭,就怕你们反感。”
在生活中,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常常表现出一种反感的眼神或表情,其潜台词就是:你怎么是这样的?我不喜欢你这样。这种反感就是对待一个人真实状态的不接纳,也正是因为不接纳的状态让个体发展出一种新的伪装面具。
信中另一句说到: “我多希望你们能拆穿我每个嘻嘻哈哈下无法言说的痛苦。“
当个体的情绪不被身边重要他人所接纳的时候,可想带给其内心伤害程度有多深。当父母长期无法接纳这个孩子真实自我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其带上虚伪面具,就造成内在自我疏离,以及内心的全面崩溃。
原生家庭之殇2:共生人格,缺乏人际关系边界感。
在上篇文章里题到的溺爱型和控制型,都会非常容易形成共生人格,侵犯他人边界成为下意识反应。当一个人无法感受自我价值,也就无法尊重他人的价值,常常把他人的喜怒哀乐当成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要求是别人感受到的喜怒哀乐。
很多妈妈和孩子就是一种人格共生的状态,孩子到了青春期还要管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管高中孩子的作业,这完全就是没有任何边界了。
其实妈妈和孩子一开始是属于共生状态,不仅仅是在生理上,在人格上也是处于一种共生关系,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会与母亲分离,形成人格独立。
与母亲共生是一个初始状态,在应该分离的时候就要分离断开,但是因为很多妈妈自身人格不完善,所以到了人格分离的时候紧紧抓住不放。
有一个男性朋友问:你觉得在亲密关系中去翻看对方的手机,这件事对么?
对与错该怎么去衡量,我竟一时语塞。
如果父母从小就和孩子有边界意识,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也是能够在于他人相处过程中保持好边界感。
有的人说,伴侣是我最亲密的人。难道我连对方的手机都不能翻看吗?如果对方心理没鬼,又怎会害怕我去翻看呢?
是最亲密的人不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权利去侵犯另一半的隐私。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无论何时都有拥有隐私的权力。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信任是最基本的。
其实我并不想谈论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可以照见一个人的内心。
每个人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影响我们的人也会有隶属于他们的关系系统,社会背景等一切成因所造成的成长环境。
在我们那个年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让父母改变其观念。
虽然原生家庭不是我们的错,但是走出原生家庭之殇一定是我们的职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