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鹤轩的世界 ‖黎雪梅读诗

鹤轩的世界 ‖黎雪梅读诗

作者: 宽诗堂 | 来源:发表于2021-11-25 08:51 被阅读0次

黎雪梅,居新疆伊犁。练字,习诗,写评,看云。

原始身份 | 严力

运转中的人类社会

只要外部温度合适

骚动的情节就会诞生

其中

zfp善于唤醒

被压抑的森林属性

并呼唤贫富位置的

另一方面

我查遍史书

文明在自然界没有原始身份

它只能隔三差五地

寄宿于胜者的家中

黎雪梅读诗:

诗歌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言志,同样也可以喻理哲思,本诗便是后者之中的上乘之作。诗人对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思考,不是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端猜测,而是基于博览群书的文化底蕴,及其个人对历史与文明严肃而深入的思考。语言凝练逻辑分明、充满弹性又自然轻松,将含蓄的主题,寓理于形象之中,阐述了“文明”与“胜者”的关系,又有效避免了概念大于形象,寓理于形象之中。既内敛又外扬,以自己思考带动读者一起思考,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自言自语,也算是诗人的无心之得。

为什么不高兴 | 潘洗尘

一场必死的大病

奇迹般的痊愈

但为什么

我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整个世界

已病入膏肓

黎雪梅读诗:

人生大事,无非生老病死。“一场必死的大病 /奇迹般的痊愈”,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本来可喜可贺,而我却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原来“我”的病虽然好了,但却发现“整个世界/已病入膏肓”,这样鲜明的对比,对于“我”来说是惊人的意外,由其所带来的巨大失望,早已将大病痊愈的喜悦涤荡得一干二净。面对如此不可救药的世界,“我”个人即使痊愈了又该如何面对?在此,诗人没有将“我”和世界对立起来,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世界好,“我”则好;世界不好,“我”亦不好。诗人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好坏,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整个世界、大多数人的关注上。诗人坚守的良知和责任感,让诗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诗人在此袒露出的宽阔的胸襟,令人钦佩与叹服。也许人生大多时候,即是一场临时的存在,活着就是进退维谷,心态必须以常态待之。由此更见禅意之妙:临在。所以要坦荡豁达地面对天地万事万物,拿起与放下都是一码事儿。但又要不屈命运:怀着一丝希望奋争。莫不如是:听天命尽人事。本诗在叙述上先果后因的安排,不仅悬念顿生、十分引人入胜,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好诗的魅力尽显。

旧报纸 | 莫高

最近开始练习毛笔字

为了节约纸张

找来一大堆旧报纸

说是旧报纸

其实基本没有翻看过的痕迹

想想也有十多年不看报了吧

写字的时候

顺便看了看一些标题

这些粗大的字体

会影响我

黎雪梅读诗:

很久没有认真看过报纸了,家中很多报纸都已陈旧泛黄。网络上各种新闻铺天盖地,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便捷而轻松,报纸似乎正在失去其存在价值和意义,许多年来成为书法爱好者初学时节省纸张的不二之选,也算物尽其用。本诗写出了诗人的个人经验和切身体会,言简而意深,极其富有张力。尤其是最后几句:“写字的时候/顺便看了看一些标题/这些粗大的字体/会影响我”,非亲身经历,绝不会如此真实细腻,殊不知这一“真”便赢得了所有。

西部的旧公路 | 李少君

从高速疾驰而来的东部人

难以适应这里的荒芜和慢节奏

夕阳西下,人烟稀疏

公路前头慢吞吞行走的牛群

它们从不理睬你的喇叭和喊叫

任你费尽力气吃喝驱赶也不让路

这些牲畜们就是要用这种态度告诉你:

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黎雪梅读诗:

东部和西部不仅是存在自然景观的差异,人们的观念、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也大为不同,就连动物的行为也被潜移默化,都是慢条斯理的。基于此,西部的人到东部,不习惯那里喧嚣和快节奏;而东部的人到了西部,也很难适应这里的荒凉和慢节奏。本诗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心急火燎的东部人遭遇西部牛群的慢慢吞吞、旁若无人,任你再大本事也无可奈何,因为“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所以正应了国人那句“客随主便”,其中哭笑不得和无可奈何的情态富有画面感,滋生出别样的幽默风趣,并可自由出入于现实、时空与心灵,无所不往,无所顾忌。

光棍村 | 蒲永见

这个偏远的村庄

有30多名光棍

每每想起女人

他们就焦渴难耐

就要荷锄走向山坡

不停地挖土

直到汗流夹背

然后捧起泥土

作深深的呼吸

村干部告诉我

这个办法

一开始是

一个光棍发明的

后来大家纷纷效仿

全部熬到了现在

全部脱贫摘帽

没有一个违法乱纪

也没有一个在饥渴中死去

黎雪梅读诗:

不知道“光棍村”这种现象是不是其他国家也有,读完不仅仅是同情,更觉得异常悲凉。处于长期人性压抑的光棍们,解决焦渴的办法无非是“荷锄走向山坡/不停地挖土/直到汗流夹背/然后捧起泥土/作深深的呼吸”,可以说是因地制宜用耗尽自己体力的方式,以达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的确算是一种不小的“发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朴实善良的本性最终战胜了欲望,还有了意外的收获:“全部熬到了现在/全部脱贫摘帽 /没有一个违法乱纪/也没有一个在饥渴中死去”,这样的结果估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可谓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荫。”先抑后扬的写法令人喜忧参半,也让我们看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更令人沉思良久。诗中貌似荒诞不经的情节源于生活,其实生活远比文学作品更为荒诞,只是你愿不愿意去选择相信而已。

酱油拌饭 | 庞华

每次聊到

酱油拌饭

身体满是

美味的记忆

但我

不会蠢到重试

黎雪梅读诗:

看到诗题,相信一定会引起有相同生活经验之人的共鸣。这种特殊年代里身体的记忆残留至今,想起时便犹如昨日重现,可见印象是多么地深刻。就如这“酱油拌饭”,在当年无论是多么地美味,但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还念念不忘地话,的确令人匪夷所思。无论是口味发生了变化,还是阅历让人有了更高地追求;人,毕竟还是要向前看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哪怕再美好也罢;如果一味地沉湎其中,与过去纠缠不休,不是蠢又是什么呢?

乡里没了女人 | 第一闲人

电话接通

我才开口

她就打断我道

大哥,找保姆

不能在乡下

你知道不

我儿子29岁了

没谈女朋友

不是孩子不优秀

也不是家里条件差

是乡里

没了女人

也就我这年龄的

过年回来几天

过完年就走了

总不能让我儿子

找个妈吧

黎雪梅读诗:

是啊,除了老人和小孩,“乡里没了女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不要说29岁的好小伙在乡里找不到女朋友,就连找个保姆都如此的困难。本诗没有直接去表现农村暴露出来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巧妙地通过“我”和“她”对话的方式,将隐藏在文字背后残酷的现实浮出水面,不但节省了诸多笔墨的铺垫,令诗歌简洁明晰;并且由当事人直陈其言,也更加地使内容真实可信。有责任和担当的诗人从来不会缺失,而诗的功用和价值也由此得以体现。

婚宴开始 | 李东泽

一对新人

仪式结束

婚宴开始

清蒸鱼,焖肘子,三黄鸡

水煮肉片,松花火腿…

我夹走起一块鱼肉

放到嘴里

味道不错,却不像是鱼肉

肘子,也不像肘子

邻座见我纳闷,告诉我

这一大桌子

都是素食

哦,原来那男方

是有信仰的一家人

可我没有

我们这一大桌子都没有

那为什么

让我们吃素呢

既然吃素,又为什么

都做成

大鱼大肉呢

当我一口口吃下

那又算不算

杀生呢

黎雪梅读诗:

读完本诗我也有和诗歌结尾处同样的疑问:“既然吃素,又为什么/都做成/大鱼大肉呢/当我一口口吃下/那又算不算/杀生呢”,答案其实已经了然于胸,重要的是诗歌背后诗人对此类现象恰如其分地披露与嘲讽。婚宴的主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让客人们陪着自己吃素,菜肴只有其名称和形式,内容却大相径庭,难免让人心里不舒服。有信仰是好事也值得尊重,但若是将自己喜好强加于他人,就未免显得有点过分了。本诗写得隐忍却不乏幽默,在反讽和消解的同时,爆发出强大的“事实的诗意”。

传家宝 | 刘健

八十多的母亲对我说

你们老刘家

几辈子也没有

传下来什么好东西

家里就有个捣蒜的

你爸当个宝贝似的

留给你你要吗

我知道那种东西叫“蒜白”

有白窝和蒜锤

就随口问是金的吗

母亲说金的还能传到你吗

石头的

黎雪梅读诗:

有意思!“我”和“母亲”两代人的对话构成了诗歌的主体,短短十二行信息量却不小,也是构成诗歌张力的要素。在以前那个家家几乎都是“一穷二白”、人人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能活下来已是万幸,家里能有传家宝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诗中“母亲”的失望、嗔怪、还有责备,让人不免心酸;而我的不以为意、略带敷衍的回答,看得出我对“传家宝”根本没抱任何希望,只是应付母亲的问话而已。结尾处“母亲”用反问回答了我的问题,既有生活的苦涩又不乏那个年代吃苦长大的老人所特有的风趣,这是她(他)们克敌制胜、对付苦难生活的重要法宝之一。

煎熬 | 杨树

在街里吃过晚饭

十点左右

回到租住的小屋

拉开灯

喝口水

洗洗澡

躺下

眯着眼

这是一天中

最舒坦的时刻

其余的

都在煎熬

黎雪梅读诗:

吃过晚饭回到住处已是十点,这个时间很多人都已进入了梦乡。“拉开灯/喝口水/洗洗澡/躺下/眯着眼”,这一连串动作的完成,是是诗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极有画面感。这些在常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场景,也许跟“舒坦”根本沾不上边,但对于一个劳作了一天,浑身疲惫不堪的打工一族来说,却是每天中“最舒坦的时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什么休闲娱乐,能够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所以能够这样已是何其享受,感觉很知足了。这描述的不是某个人的生活,而是一群为了生存疲于奔命者的缩影。那么其他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它们的存在就是让“我”知道什么是”煎熬”,至于为什么是煎熬,已不言自明:此刻有多舒坦,其余的时间就有多煎熬。诗中透出一种心酸和无奈,让人有说不出心疼,懂的自然懂,不必多说。

洪水涨得也太快了 | 王清让

我在家门口

逮住一条鱼

扔进鱼缸

下午

它大摇大摆地

游回了大街

黎雪梅读诗:

一条鱼缸里的鱼,竟然大摇大摆游到了大街上,这绝不是小说或电影里虚构的情节,更不是用了夸张的修辞达到的艺术效果。而是对七月河南特大洪灾的真实记录,虽然已是几个月前的事情,读到本诗依然感到触目惊心。灾难对于当事者来说,会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即使没有亲身经历的旁观者,也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诗人不仅能抒发情感,也能记录日常、记录苦难,这已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记忆,也是整个民族的记忆,更是诗人肩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排队 | 虎子

家人发来排队

做核酸的照片

人们躲在荫凉地儿

排队的是

胸牌、发卡

袖套、钥匙

矿泉水瓶

雨伞、一把小葱

我发现还有

一只蝴蝶在飞

不知它在替谁

排队

黎雪梅读诗:

排队做核酸是疫情期间人们的常态,在这种见怪不怪的日常中挖掘诗意,全凭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将发现变为文字的能力。本诗中“胸牌、发卡/袖套、钥匙/矿泉水瓶/雨伞、一把小葱……”凡此种种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替代它们的主人排起了长队,它们的主人却在荫凉的地方躲避阳光,这一细节写得有趣又画面感十足,如同一幅静物写生。诗的最后一只飞舞的蝴蝶打破了宁静,“不知它在替谁/排队”拟人的手法中有诗人的疑问,诗的意味由此深长而隽永,值得细细去品味。

我的玛德兰点心 | 韩德星

奶奶和爷爷相继去世

家里堆着不少随份子的礼品

最多的就是那种用彩印

薄纸包装的大饼干

在墙角整齐码着

饼干太硬

把门牙都咬歪了

我喜欢在温开水的碗里

蘸着吃

或是揣兜里

在上学路上掰着吃

童年的悲伤就这样

最后被一股甜味儿

稀释在胃里

黎雪梅读诗:

把“门牙都咬歪了”的硬饼干,当作香酥可口的玛德兰点心,多少带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中以苦为乐的味道,也写出了童年对于悲伤非常真切的感受,既没有捶胸顿足,更没有悲痛欲绝。老老实实又有条不紊地叙述,令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诗人的童年,一起见证那透着苦楚与酸涩的生命过往,代入感很强,让人觉得这不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的刻骨铭心的印记。具体而微的细节描写活画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所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这句话,没毛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鹤轩的世界 ‖黎雪梅读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ra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