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女司机”成为了具讽刺意义的词语,经常听人说女司机是“马路杀手”,说女司机不会开车,开车技术不行。
到底是天赋点数决定了她们成为马路上的独特物种,还是世人将个体放大对女司机进行了妖魔化呢?
一、
“马路杀手”?你胡说
女司机的恶名,实在是流传颇广。
据慧科新闻数据库,2016~2018三年中,有1395篇新闻将女司机和“马路杀手”关联起来,而将男司机和“马路杀手”相提并论的新闻仅有38篇。
而2016年,新浪新闻对女司机的负面报道多达534篇,在报道最为密集的八月,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三篇关于女司机的负面报道。
各类新闻报道似乎都默认了这个事实:女性撑起了交通事故的大半边天。
可是,这个“事实”并不存在。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已突破3亿人,其中男性驾驶人2.3亿人,女性驾驶人7092万人,女性司机比例只占23.48%。
由此看来,男司机的基础数量远远高出女司机,引发事故数量难免较多。
考虑了“男司机的数量远多于女司机”这一情况,我们假设每一个驾驶人只发生一次事故,并把男女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进行比较。
注:男司机发生事故的概率=引发事故的男司机数量/该年男司机的总数,女司机发生事故的概率=引发事故的女司机数量/该年女司机的总数。
结果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二、
即使在事故率上女性已经被证实确有优势,但很多男司机一提到女司机还是就是开车不靠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司机认为女司机的动作迟缓,仿佛太空人。
这个说法,对嘛?
车,确实是个复杂的工种。开车的时候,不仅要同时注意到前方、后方、左右的路况,还要接受交通信号灯和鸣笛等多种视觉、听觉信息。
应对开车时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确实需要一些特别的素质。
一份对中国司机的抽样测试,通过三类专门的仪器测试过驾驶员在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和操纵机能三方面的表现。
结果在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和操纵机能上,男性和女性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三、
对于开车,是没有性别区别的。
从性别角度来讲,男性和女性在驾驶行为上,确实可能因为生理和心理因素表现出差异。
比如视野范围和其他的生理因素,确实真的会影响到司机的表现。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高度越矮,视野越差。随着高度的提高,视野界限不断拓宽,视野内的障碍物也会随之减少。
只看这个因素,女性驾驶员的视野显著差于男性驾驶员,不利于观察周边的情况。并且,更为不利的是,还是因为身材的限制,女性驾驶员更容易产生驾驶疲劳。
女性驾驶员比男性的臂长、腿长都要短十厘米左右。
而汽车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手伸及界面,也就是司机在驾驶座上最远碰到哪里,则必须考虑到不同臂长的需求。对于女性来说,为了让手够到方向盘、脚踩上刹车,必然的动作就是调高调前驾驶座。
这也成了女司机的包袱。
座椅的调整,导致女性的手臂和腿部在驾驶时都处于紧张状态。而肘部和膝盖的过分弯曲,又会导致驾驶中种种动作的灵敏度下降。
在这种状态下驾驶,女性更容易感到累,也就自然而然。
如果对男司机来说开车这件事是简单模式,对女司机而言就是困难模式。
可就算顶着这样的难度,女司机表现还是很不赖的。
所以女司机≠马路杀手。
开车是很重要,但有专业司机为你开车更重要。
在深圳,一个高举“全球约车”的共享汽车平台出现了——酷蚪约车,主要为用户提供粤港澳跨境约车和海外华人约车服务。经常逛香港的朋友,可就幸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