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植物不会动的生存优势
>> 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 对于动物来说,没有植物就没法生存。但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
第一章 它们不是植物,却选择当一株植物
>> 出现了地衣和苔藓,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生态正在复苏。
>> 3.7亿年前,当动物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登上陆地的时候,它的面前已经遍布植物了。动物之所以登上陆地,是因为陆地就是一方遍布食物而且毫无危险的极乐净土。
>> 如果我们的体内缺乏蛋白质,就会对鲜味格外敏感。
>> 生命不是设计的产物,它们是一次又一次基因突变逐渐演化出来的。
第二章 它们全吃肉,它们都有毒
>> 这样做可以慢慢地让动物对自己产生戒心,从而演化出对自己的畏惧基因。
>> 比如咖啡、巧克力以及有辛辣气味的洋葱、韭菜和大蒜,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全地吃它们,只是因为我们人类已经适应了它们的毒性而已。如果把这类食物喂给小猫、小狗,那是必然会引起中毒的。
>> 辣味其实并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我们不只是舌头能够品尝到辣味,全身的皮肤都有可能会被辣到。
>> 回甘,就是吃过苦味食物之后,嘴里面留下的那种清甜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与辣味是相似的,是我们人体受到外界伤害后,产生的一种自我修复的补偿效应。
>> 要从能量获取的角度来看待植物。植物放弃了移动的能力所获得的回报,就是可以用三维的方式获取能量。它们的枝叶是三维立体的,可以在空间中全方位地获得阳光。
>> 那些高大树木的树干里,大部分的组织细胞都已经死去,它们只起到支撑的作用,却不需要消耗养分。植物做的每一个改变,都是为了用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能量。
第三章 生存大挑战下的最终赢家
>> 苹果公司,就像是桉树一样,在用与众不同的操作体验驯化着他的用户。
>> 木材的质量好不好,往往要看树木最终能长成的高度。因为木材质量与树木的高度是需要匹配的。树木越高,木质的硬度就需要越大,这样才能支撑树木的高度。
>> 先是适应环境自我改变,然后逐渐开始影响环境,最后把自身变成环境去影响整个生态,植物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比动物更加强大的力量,靠的就是这个方法。
第四章 改变自己,顺带着改变了世界
>> 辣椒素产生的灼热感,会让我们大脑产生一种机体受到了伤害的错觉。大脑为了减轻身体的痛苦,就会分泌出内啡肽来帮我们止疼。然而,我们的身体并没有真的受伤,在灼热感过后,我们就能快乐地享受消耗不掉的内啡肽和多巴胺了。
>> 味觉其实并不是为了美食而生的。甜味意味着糖类;苦味意味着危险的有毒物质;咸味意味着维护体液平衡和神经传导的钾钠离子;酸味可以引导我们摄入能够调节体内pH值的物质,同时促进食欲;肥腻的味道意味着脂肪;鲜味意味着蛋白质和氨基酸。六种味觉其实都只与生存有关。
第五章 植物与人类,到底谁征服了谁
>> 科学永远不会故步自封,也永远不会是不变的真理,它不过是现有证据支撑起来的一座大厦。每一位科学家毕生的追求其实都是要击碎这座大厦,然后用新的证据在废墟上重建它。
>> 人类之所以喜欢花,是因为鲜花具有“难以持久”和“需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这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正好是奢侈品的属性。(43)
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教授,曾经提出过“无用之用”的美学观点。朱光潜认为,美的东西,必须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如果过于实用,人们就会去关注它的实用价值,而忽视美的一面。而美又不能是完全无用的,完全无用的东西,也无法引起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共鸣。
第六章 意外的启发
>> 人类的发展从未脱离过自然,而人类文明本身,就是生命协作和演化的最高成就。
是结局也是开始,植物将走向何方
>> 味道的变化不是怀旧,是植物演化留下的足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