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得多,死得早;慢慢吃,悠悠活。
2、善于养生者,不暴饮,不暴食。食则七八分饱,不使突破极限。
善于养生者,不以胃肠热冷食、熟生物;不追求山珍海味,因为甘脆肥浓是腐肠之药,徒然过度消耗元气罢了。
3、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性欲、食欲本是自然天性,不可禁欲,也不能纵欲。
4、科学只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真理。科学本身也需要实践来检验。
5、人的主观感觉则是人体的神对全身状态的反映,比体温表更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实际情况。
6、正气足则试图砍伐其根本,切断其复发孳(zī)生的条件;正气虚则求相安无事,带病延年。最起码不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为了治病,送了性命。
7、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追求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8、徒有完整的身体,却没有健全的功能和力量,叫作废或萎。
9、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些欲火焚身、忧心如捣、焦躁不安的人恨不得去吞冰卧雪,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应该让他们把体内的郁热邪气发泄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静,而是动。
10、灵台穴、灵道穴、青灵穴三穴,是提高智力的要穴。
11、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伤魄或落魄的人,会出现打鼾、憋气,甚至呼吸、心搏骤停等问题。
12、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将养魄。
13、容易受暗示,被催眠、洗脑的人,最可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失神放空自己在先,被灌输邪念在后。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去本我也就是失神,是附体的前提。
14、“尸”的真正含义是活人的一种修行状态,类似入定。
15、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治疗焦忧,定位在脾胃。二者诊断都是虚火,病因为妄想。诊断之后,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很快解除患者的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
16、焦忧的心态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及其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患者根本不考虑条件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看到小苗头就预想恶劣结果的发生,然后陷入惊恐痛苦之中。
17、焦忧的患者往往对目前及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一般这些人脾胃功能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不足,精气不能支撑思想、情感和精神。
18、焦虑的患者,心火独炽,欲火焚身,有追求,有理想,言行焦躁,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19、内在原因是精气神的消耗过度。疗愈方式是休养生息,蓄积精气,慢慢恢复到对平常事物有好奇心,有新鲜感。
20、预防怔忡的发生,以护心为首要。首先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惊最易导致怔,忧易致忡。其次避免感情、情感的伤害,爱恨情仇、贪嗔痴怨都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乱。
21、中医判断人的生死则根据“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人自愈、复原的功能的总称,不仅指肉身和意识,还有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22、这源于一种愚蠢的自大:只要我能,只要我愿意,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23、治愈疾病,不仅要靠医生高超的技术,更需要患者的配合。离开了患者的代偿、修复、自愈能力,医生什么都不是。
24、十月历把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三十六天。春天的两个月称“木”,为甲、乙;夏天的两个月称“火”,为丙、丁;长夏的两个月称“土”,为戊、己;秋天的两个月称“金”,为庚、辛;冬天的两个月称“水”,为壬、癸。夏至之后进入土月,所以,夏历的七月是夏至后七十二天,正式入秋,相当于阳历的九月初。由此解释七月流火,无论星象还是物候,都对得上。
25、照此看来,恬不仅是结果,而且是手段。论结果,恬约等于脸皮厚;论手段,恬是自我宽慰、自我解脱、自我救赎、自我疗愈。
26、内心受伤没有得到修复的人,舌面上会有大小、数目不等的裂纹,有的人裂纹之深,几乎可以把舌头分成两半。随着身心恢复健康,这些裂纹会逐渐变浅或消失。
27、中医发现,很多物理形态有黏性的食物、药物,吃进去后能产生滋补的效果。
28、现代的商业营销多数打着“科学”的旗号,先否定你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后吹嘘、推销自己的商品,同时花大价钱掩盖自己产品的缺陷。
29、这种家庭中有暮气沉沉甚至死气沉沉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儿童和少年,当然还有沉稳刚健的中年人,这种阴阳、温凉、刚柔交织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有益于人的心神健康。在这样的家庭里,老人不是混吃等死,中年人不绝望,儿童充满希望。
30、“颐和”从小处说就是吃得合适,从大处说就是颐养和气、不偏激、不走极端。
31、妄想和实际的距离,正是忧虑存在的空间。
32、中国的饮食传统,要平衡、消化寒凉的生鱼片,须用辛温、芳香的调料佐餐。
33、临床上大多数焦虑、抑郁的患者不是因疑生病,而是因病生疑,也就是经常为病态、负面的心态找理由生疑。
34、确切地说,疑是一种不信正面、相信负面的心态。所以,疑也是一种信,我称之为“负面相信”。
35、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不解决主体、主观问题,只怕是此疑方解,彼疑复生。
36、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37、渴是主观感觉,是心火。
38、“望梅止渴”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喝水未必解渴,不喝水未必会渴,而唯有生津能止渴。听到了“梅”字,人就想到了酸甜,从口腔舌下涌出津液,干渴得以暂时缓解。
39、人们以为喝冷水、冰水才解渴,其实干渴的时候喝热水,可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水被快速地消化吸收,成为体液,滋润、濡养身体。
40、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穿肠过,体液无处留,
41、三昧真火,非饮水能平,要么降低欲望,要么静心。古人有咽唾养生法,正是针对这种心浮气躁的情况所创,而望梅止渴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2、矫正愧,一要降低父母的要求和自我要求的标准,父母不应强迫孩子完成自己的未竟心愿;二要补益心血、心气,虽说劳心者治人,但是劳心者大多活得不快乐。
43、天下地上,唯我独尊。这并不是专属于某位先哲圣人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自尊。
44、创在肌肉,伤口和创面久久不能愈合的情况,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在确认没有外邪、热毒瘀血的情况下,可以服用甘温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等,再加上托里透脓的桔梗、皂角刺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没药。
45、第一不突破极限,第二适当运动,第三放弃人为刻意,返璞归真,模仿禽兽——这就是五禽戏的由来。
46、本能比意识强,它的反应更快,判断是非更准。所以,还是要善待自己的嗓子和胃,别用冰水冻它,别用烈酒烧它,别饥一顿饱一顿折磨它,让它保持敏感、保持警觉,既享受美好,又能杜绝毒害。
47、“痰迷心窍”,既指血液黏稠,蒙蔽于心的内窍,可见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也指体液黏稠,蒙蔽于心的外窍(即咽喉),可导致嗓子喑哑、失声、失眠、神昏甚或狂癫。
48、老百姓经常说的食积、疳积,指饮食过于生冷、肥腻,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导致胃肠内出现有形的积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