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对“爱情是什么”非常好奇,因为没有经历过,毫无概念,自己空想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于是找来了一些公认的好的研究理论和一些朴实的大家之言,稍微拧了拧放在一起。
有两个爱情理论非常著名:爱情三角理论和依附风格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可以帮助你理解爱情。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就像三角形一样,由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条边组成。不同的组合会表现出不同的恋爱类型,只有三个元素都具备才能成为彼此对的那个人。所以如果感情出现问题,就可以看看是缺少了哪条边,从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方面进行修复。
依附风格理论可以帮助你了解爱人。这项理论认为,婴儿时期的依附体验会严重影响成年人维系亲密关系的方式。成年人的依恋风格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类。安全型的人善于表达情感,享受伴侣之间的亲密,不会过分担心恋爱关系;回避型的人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所以格外重视独立,会与伴侣保持一定距离;焦虑型的人非常缺乏安全感,会期望伴侣给予强烈的爱的回应。掌握这一理论就可以分辨自己与伴侣的依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处模式。(《李翔知识内参》)
在“得到”的两位专栏主理人熊太行和古典也都谈到了爱情三角理论。在熊太行看来,激情看命,如同闪电般一击即中,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热恋中的情侣最先消散的就是激情;古典则从人体激素的角度进行解释,热恋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PEA的激素,怎么看怎么喜欢,但时效平均不到2.5年,慢慢手拉手就没感觉了,接下来分泌的是另一种激素——内啡肽,产生温暖、亲密与宁静的感觉,这时要么转向亲密或承诺,要么无疾而终。
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了亲密感的经营上,因为只有这个是可靠的,可培养的。具体的方法十分具体(建议找来看),大体来说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细心体察,一个是用些小技巧。知道对方的敏感点在哪,也要时不时有小惊喜。
钱钟书在《围城》的扉页上写着: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我的情人,我的同学。”
细细品味,会发现钱先生对爱情的理解又进了一层。粗俗一点翻译过来就是我老婆杨绛既是我的生活伴侣,又是我的肉体伴侣(此翻译十分粗鄙),还是我的精神伴侣。人是复杂的,我们既需要一个能在生活的波涛中相互支持、不离不弃、共同面对柴米油盐的人,又有着与生俱来的需要满足的动物本能,还有更难以捉摸的精神追求,需要一个认知上同频的知己,话锋初露,便已心领神会,相视莞尔。
钟书先生是何其幸运呀。
放眼到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没那么幸运了。马未都在《圆桌派》讲过一个理论,钥匙与锁的理论。任何一个钥匙和一把锁,都得要完全契合才能打开,可问题是,男女之间并不是一把钥匙和一把锁的关系,是若干把钥匙和一把锁的关系。这把锁要求很高,需要不同的钥匙去打开它,打开了,人才会畅快。比如一个人喜欢美食,爱看话剧,还想去旅行,那ta只有在与美食家、艺术家、驴友交流的时候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才会感到愉悦。
在以前,这种快乐得不到就得不到,只能就那么算了,但在现今这个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年代,各种性格、专业领域的人我们都是能看到的,他们也能看到我们,甚至还能产生连接,面对这么大的诱惑,我们怎么可能忍得住呢?窦文涛在这期节目中说:
“李小璐这个事,不是他们的问题,是千万人的问题。”
“我们接收到的诱惑变多了,抵御诱惑的能力却没什么变化。”
当我们手里的钥匙不足以完全打开伴侣的锁时,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讨论到最后,他们隐约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死都别看伴侣的手机,瞟都不要瞟,瞥都不行。”
人,太复杂了,有太多东西看不到,也太容易产生误会了。
图片来自《圆桌派》面对这样无奈的事实,台湾大学社会系孙中兴教授在他的《爱情社会学》中给出了答案。这本书,是我整个课题研究的起点,也将是本文的终点。
孙中兴教授给出了“一个观念”和“一个准则”。
“一个观念”指的是“钻石爱情观”。孙中兴认为,在一段健康的爱情关系中,伴侣双方要像钻石一样,各自拥有完整的形态,但又能追求双方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两个人是合为一体的,但又是互相独立的。
“一个准则”指的是 “平等对待、共同奋斗”的相处准则。“平等对待”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伴侣,警惕过度自卑或者强烈蔑视的态度。“共同奋斗”则是要找到双方价值观中共同的人生目标,培养共同兴趣和共同话题。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段不可分割的婚姻,
那么
平等对待
共同进步
将是唯一解药。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