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阅读白崎老师(百度产品运营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简书签约作家。微信公众号:baiqinote)在互联网早读课上发表的一篇为《为什么你的工具型产品规模「做不大」,还「难以变现」?-20160328早读课》的思维导图。个人感觉每次看到这种好文章,都习惯用思维导图去梳理一下文章内容,一是便于加强理解,对于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会再去深入了解,加上作者的一下经验沉淀总结出来的话语,总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二是便于日后再次学习理解。思维导图,脉络相对比较清晰。好啦,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再次感谢白崎老师的分享,感谢互联网早读课这个平台,原文链接地址http://zaodula.com/archives/19980.html。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完整的读一下。
看完这篇文字之后,对工具型产品又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要明确用具需求,考虑用户场景,提升效率,替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白崎老师在后面总结的工具型产品规模需检测的5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感觉不仅仅可以用于工具性产品。
一问:市场圈定范围是否足够大?解决的是大众需求还是小众需求?
二问:用户对你的解决方案接受程度高吗?
三问:产品的壁垒是什么?竞品能轻易抢走你的用户吗?
四问:如何解决用户停留时间短的问题?如何提高使用频次?
五问:是否构建起用户难以舍弃的关键因子?
我所理解的一问主要确定市场定位,二问确定目标人群,三问了解产品属性及核心功能,四问解决用户转换率,五问强化产品黏性。好产品本身+落地的商业模式+运营服务。
希望后续能在整理一些关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社交产品、游戏类产品的思维导图,学习互联网金融的严谨性、社交的互动性、游戏的娱乐性。和大家一起学习!
PS:再次检查思维导图时才发现多处把“工具型产品”写成了“工具性产品”,现在的输入法更加快捷智能,智能排列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输入速度,但是还是存在小部分误差,人类在利用工具时还是要依靠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去甄别。
这是在简书上的第一篇文章,专注书写,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