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工具型产品?
工具型产品的概念
工具型产品,是在特定的使用场景下,高效解决用户某一明确需求的产品;
例如我们平常手机中使用的计算器,手电筒,到记录工具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健身软件keep等等都是工具型产品。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你是否有发现这类产品的困境呢?
工具型产品的困境
我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一下当前工具型产品的困境:
你和朋友在微信上约好了一起吃饭,你打开大众点评查找餐厅,确定餐厅后通过微信分享告知好友,然后出门的时候,使用百度地图进行路线规划,使用乘车码乘坐交通工具,与好友相遇后,决定拍照留念,打开美颜相机拍照,分享到朋友圈,用餐结束后,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与好友告别后,使用打车软件回家;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你可以数一数出现了多少个工具型产品?每一次使用他们的停留时长会有多少?然后你再想想,在其他场景下你有多大的可能会主动打开这些app?
上面例子中的工具型产品面对的困境,其实也是这类产品的几大特点
工具型产品的特点
场景固定
用户使用场景固定,获客成本低,用户群精准,但使用频率低;
需求明确
用户会在产品上高效解决明确的需求;
使用时间短
上面的两个特点已经注定了用户在产品上的停留时间短,解决问题即走;
用户的忠诚度低
只能解决固定问题的产品极易被替代,只要出现其他同类型的产品,或者是全能型APP中出现类似功能,辅以新颖的交互方式或者是运营噱头,用户就会迁移。对用户来说,工具型产品不像社交产品,迁移并不需要成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用户留下来或愿意回来,在用户身上占领更多的时间,才有可能在用户身上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支撑产品持续走下去。
2、工具型产品的转型手段
为了能够让用户走了还来,各种工具型产品都在获得种子用户,开始有效的用户运营后,开始进行升级和转型,当前大家都采用的有效形式有:
强化产品功能的高效便捷性
作为工具型产品,最重要的就是高效解决用户需求,功能的高效便捷是产品的必备属性。
因此深挖产品功能深度,努力将自身的产品功能做到极致,做到同类产品的第一位,即能够留住原有用户,同时通过口碑效应,获得新用户。
但是在现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和用户使用习惯下,这种方式极难突围,除非拥有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和场景壁垒,否则极易被竞品或高维度产品的小功能替代。
既然产品深度难以突破,所以大家现在都试图在广度上打出自己的特色,目前主要的方式有拓展使用场景和提高用户停留时长,以及近两年极为流行的线上线下结合。
拓展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固定对于工具型产品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固定的场景让用户目的精准,高效便捷满足需求,但是这也造成用户流失快,使用频率低;
从该特点出发,对产品进行转型,不拘泥于单一的使用场景,将产品功能或使用场景进行拓展,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从低频转向高频,从而让用户走了再来。
举个例子:
1、有道云笔记从最开始的纯笔记工具,由记录工具出发,增加企业团队协作功能,逐渐拓展到目前的团队办公协作工具,走出了一条与印象笔记不同的道路;
2、支付宝从当初简单的第三方信用中介,到现在集各类生活,金融工具于一体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实现了移动支付全覆盖;
提高用户停留时长
现在的各类产品都试图在国民总时间这个时间水库里多捞一点是一点,让用户停留地久一点,就能想办法让用户多做一些事情,好处总会更多一些。
而提高用户停留时长的方式千百种,但从目前的效果来说,最有效的是社区模式以及电商模式。
社区模式
工具型产品属于即时解决人与服务之间的需求,用户极易离开,以社区功能,构建用户之间的弱社交关系,拉长用户停留时长。
大姨妈从最初的经期记录软件,到引入社区论坛,开启各类讨论圈子,拉长用户在产品中停留的时间,为后续的电商搭建也提供了流量支持;
电商模式
淘宝,天猫,京东成功崛起,让大家都红了眼睛,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电商模式不仅仅能刺激用户走了又来,同时也是产品商业化转型的一种常规手段;
在工具型产品的专业“概念”下,用户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认为工具专业,则售卖的东西也足够专业;用户产生了投入,就会强化对产品的信任,从而不易离开;
线上线下结合
近两年来,新零售的概念让线上线下结合的风潮兴起,过去的纯线上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线上服务与线下实体产品的结合逐渐成为这两年的新模式。
将线上产品与线下实体产品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出新的商业模式道路,还能有效的刺激线下用户回到线上使用产品;
keep在发展线上健身论坛、运动电商后,后续又推出了实体的keepland健身房,将健身从线上转到了线下实体,拉动用户回流,还能带来新的用户人群;
3、工具型产品的其他突破方向
除了上面说到的几种方式,工具型产品还有其他突破方向吗?我想到了小程序。
从2016年初微信提出应用号,年中推出小程序,2017年低调蛰伏,2018年初的大爆发,小程序在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了新的用户集中地;紧接着,支付宝,今日头条,甚至是抖音也开始推出各自的小程序。小程序似乎成了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承载体。
我们可以看到,小程序当初提出的概念与工具型产品有多么相似:用完即走。若将工具型产品做到小程序上,并进行针对性的运营,将会有几大优点:
流量大
微信的大用户池相信是每个互联网产品都叹为观止的,即使从中只能拿到一瓢都是极大的用户数量;
成熟的社交关系网
微信一直在说它不是社交软件,而是通讯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上承载了几十亿的社交关系网,传播在微信从来都不是问题,。
所以我们能看见所有的产品都在挖空心思,试图在微信传播上作出一款爆款,哪怕被封也不怕(也许有人会心怀愿景:被封了才说明成功啊!),但是有效的传播才能带来收益。
如若能够在微信上形成自发的有效传播,相信产品的用户和口碑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
高效快捷的极致体验
与其他业务型产品不同,工具型产品所讲求的就是快速高效,小程序上承载的内容少,却能够最大的发挥工具型产品的高效特点。
无需等待APP下载,链接查询,在使用环境下快速打开,高效满足需求,不正是工具型产品追求么?!
但是这其中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触达用户难
尽管微信的流量大,但不能触达用户,再大的池子也是空谈。
目前微信对于小程序的限制依旧严格,用户要找到小程序只能依靠搜索,与应用市场的推广方式截然不同的小程序,如何能够更多的触达用户,在众多同类的小程序中突围,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各类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
缺乏提醒
若用户已经找到了你,如何让用户再次来使用你呢?
在以往APP的情况下,你可以在任意时刻使用无数条push提醒用户你的存在,如果是小程序呢?
微信一直都在避免打扰用户,所以在小程序的提醒上也极其克制,提交表单只有一次推送机会,这么难能可贵的机会,你会用在什么地方?你又将怎么使用呢?
市场下沉
2018年以来,这两个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拼多多和快手。
也许身在一二线城市的人会说:这两个产品我都不会去使用,太low了。
可是,2019年春节淘宝在央视投放的广告却在告诉我们:互联网正在做市场下沉。
我们一直都认为的互联网是全球普及的,可是这些年当拼多多靠三四线城市用户突围上市,快手上城镇青年的十万加点赞视频,BAT的产品运营重心市场下沉在告诉我们:之前的互联网一直只是在一二线城市飘着,现在要开始落地到三四线乃至五六线城市了。
工具型产品因为一二线城市的高速运转和信息爆炸应运而生,但在如今这个时候
1、在这场市场下沉潮流中,我们面对的新用户群有使用需求吗?
2、面对新的人群特征,又该如何挖掘使用场景突围?
4、结语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们一直在告诉用户:我们将高效便捷的完成你的需求。个人认为工具型产品一直在实践着这句话。
工具型产品一直都是个人比较爱好的产品类型,也比较关注。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来临之际,期待工具型产品的突围而出。
以上是个人对工具型产品的一些小见解,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