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年前翻译完《聊斋》卷一的43个小故事,算是在我预期内的事情。这大过年的,或许不该老提这些鬼鬼怪怪神神妖妖的,但转念一想:“年”本身就是吃人害人的怪兽,因此便释怀了。
按照原先的打算,翻译一部分后将进一步校正、修改,然后朗读制成有声读物。现在决定暂且搁置,原因嘛,有三点考虑:一是时间不足,今年年底还将考一个执业证,整年都得学习;二是我有声演播和朗读的水平还不高,还在匀出时间学习和训练中;三是不必再急于兑付承诺了——朋友并非真爱听《聊斋》,其有叶公好龙的嫌疑。不管怎么说,我的“箭”已发出,自然不会改弦更张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翻译《聊斋》之于我而言是一项很有趣的实践,我从中是有受益的。其实翻译的过程,我有过纠结——是规规矩矩逐字逐句地直译好呢?还是融入我个人的写文风格多耍些自由王八拳好呢?若是前者,情节和意思虽然能展现,但文字相对会比较“僵直”;若是后者,则有不尊重原著的嫌疑。为此我曾主动找晨阳探讨过,她的意见是尽可能遵从原著的好。因此,卷一我翻译的规规矩矩。然而文言文就好比国画,很注重意境,留白许多;而现代文像是相片,详尽详实;如何将意境“国画”丝滑地转变成写实“照片”,这中间的加工转化确实需要花点心思。
《聊斋》共有十二卷,每一卷都记录了有四五十个故事,我只完成了十二分之一,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感触并不多,而有些感触现在也不想多谈,古译今不算是一件太辛苦的事情,但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希望自己每翻译每一卷每一篇都能有所长进和所得。
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