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7197/ebd94e429a832a6e.jpg)
不上班,静下来看书,效率很高。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的《走向辉煌》一书,今天看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7197/d93e4c3207040acf.jpg)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更多红军长征的细节。
记得,毛主席曾经在的这首《七律·长征》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整篇诗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
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跨越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诗。
行路漫漫,中间发生过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当时蒋介石自任“剿匪”总司令,调集百万军队,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 在经济、交通上封锁围堵,十八般武艺全用上,步步紧逼。
而当时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临时中央实行了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红军经过一年奋战, 在军事上接连失利,随着包围越来越紧,中央苏区越缩越小,被迫放弃经营七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基本已成定局。
长征是为了突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走,往哪个方向走?历史的抉择摆在了中共领导层的面前。
当时谁也料想不到一旦迈出第一步,就要走上那么久,甚至两万五千里。
瑞金出发,向西突围,前三道防线的通过有紧张还不算太困难,粤、桂、湘军阀各怀鬼胎,为维护自己的割据地位,不想被蒋当“枪”使,故意让开西进通道。
但是,红军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即湘江防线时却遇到生死攸关的考验。
潇水与湘江之间,敌方四股力量合力夹击,红军绝境重重,“星夜兼程过河”和“向着火线上去”的两封电报足以透出当时局面的空前严峻。
血战湘江,结果如何?以数据言之,此役使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不及出发时的半数,可见惨烈。
历史在挫折中前进,遵义会议独立选择自己的领导人,毛主席有了实际指挥权。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以及后面的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这些名词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未必能真正了解在这一切背后是什么。
在怀玉山,蒋嫡系部队补充一旅旅长王耀武虽然赢得了与红十军团的作战,但面对被俘红军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刺痛灵魂的拷问,哑口无言。
后者在寒风中衣衫褴褛、脚穿两只颜色各异的草鞋、干粮袋内只有一个破洋磁碗,却拥有铁一般的意志与决心。
安顺场,十七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顶着敌军密集枪炮的压制,在惊涛骇浪中前进;泸定桥,脚下浊浪滚滚,二十二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冒着敌人的火力封锁,向对岸冲去;腊子口,一座木桥连接两座山峰,底下是深不见底的急流,团长王开湘亲自带领红军战士们攀登悬崖峭壁,砸开天险。
他们中有的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名字,很多在革命成功前已经牺牲,没有赶上评功授奖接受鲜花掌声的那一天,但是英雄的精神永存,他们的行为足以彪炳史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长征路上,往往面对的是围追堵截以及雄关险隘,而缺衣少穿、饥寒交迫、装备落后的红军战士何以能一次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
什么在支撑他们?
是崇高的信仰,是坚贞的信念。
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代一代,劳苦大众可以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积贫积弱的中国能迎来涅槃重生。
为此,他们无畏无惧,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革命先辈们信仰的理想,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正在实现,我们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它来之不易。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英雄们未竟的事业需要我们继续,就像长征路上的旗帜飘扬,出发,奋斗,矢志不渝,终将到达。
祖国的日益强大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平安幸福托底,而它的现在和未来也正需要我们来真心守护。
美丽中国梦,热爱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不忘来时路,心怀坚定,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