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个合唱团的成员。有一天团长对你说,从今天开始,合唱时你假装唱就可以,不要放声唱。
你很困惑,问:“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因为你唱得比较差,拉集体的后腿了。”
这时你会觉得失去尊严,你很想选择退出。但如果团队的其他人知道你退出是因为唱得不好,更没尊严。你犹豫了。
如果给这假唱加个好处呢。
团长和蔼地说:“我们马上要参加个比赛,你假唱充个数,我们团可能在地区拿到第一名。整个团就有可能得到去北京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还能顺便旅游。”
这样选择的天平向假唱这边偏了。更何况不仅集体有了荣誉,个人也很有面子。所以用短期的没面子可以换来今后的集体与个人荣誉的“双赢”。
看来假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且慢。假唱可不仅是失尊严,从小我们就被教不要说谎不是?你又犹豫了,同时庆幸良心在关键时刻拉了你一把。
这个问题,作为成人的你都如此作难,如果面对这个问题的是个11岁的女孩子,你认为她会做什么选择?
上面的情境发生在一部匈牙利电影短片《唱》里,电影本身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唱(Sing)》,虽然片长只有25分钟,感觉却比很多正片好看,令人回味无穷。
11岁的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爱唱歌的索菲加入学校的合唱团。合唱团遵行的原则很公平,所有喜欢唱歌的孩子都允许加入,且不需要考试。
这个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很牛,合唱团连着几年都拿到地区比赛的冠军。
有一次合唱练习前,老师兴奋地对同学们说:“过十几天我们就要参加地区的比赛,如果我们又拿到冠军,就可以去欧洲其他国家表演,得到免费旅游的机会。所以大家这几天要加油哦。”
大家都很兴奋,练习时都很卖力。练习结束后,老师让索菲单独留下来。
老师希望索菲以后的合唱只要装装样子就可以,同时让索菲保密。
索菲很难过。尽管如此,还是听老师的话,在随后的练习时,她只张张嘴,不出声。
站她身旁的好友利莎注意到索菲的异常。练习结束,她们一起回家的路上,利莎问索菲为什么唱歌不出声。
索菲一番挣扎后,把真相告诉给了利莎。利莎为好友的不公平遭遇感到气愤,但又没什么好办法替好友解决烦恼。优雅专业的老师会这么做,让她不可理解。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利莎注意到不仅索菲,还有好几个孩子都是假唱,而且看起来很不开心。
利莎想了个主意,用传纸条的方式,把她想用的方法告诉合唱团的所有孩子。
比赛的这天来了,孩子们在台上站好后。老师指挥全体开唱,所有孩子都只张嘴不发声。
震惊的老师又尝试让孩子重新开唱,得到的还是同样结果。恼羞成怒的老师一个人到幕后去了。
老师一走,利莎便带头唱了起来。合唱团的孩子们都放声歌唱,有如天籁。
电影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结束。
他们有没得到名次不知道。他们显然每一个都很开心。
对孩子来说,那些荣誉不应该是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在面临选择时,尊重公平原则和保持诚实的品德;重要的是学会在朋友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挺身而出,把抱不平。
从小到大,从早到晚,我们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选择中逐渐形成。面临这样的选择时的决策模式在多次重复之后,就成为了选择习惯。不一样的选择习惯,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有的精明,有的“犯二”,有的善变,有的执着。
所谓反思,其实就是把自己的选择习惯放显微镜下细细观察,让丑的部分一览无遗。
好的电影,如《唱》,会提醒你是时候用你的反思显微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