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礼之教,化为贵

礼之教,化为贵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23:46 被阅读5次

    “礼”制肇自周代,吉、凶、军、宾、嘉也。周人一方面封土建君,创建一种人为的政治秩序,以取代部落酋长式之自然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确立宗法制度,将自然的血缘关系化入人为的政治关系之中,此即所谓周公制礼之说所代表之文化史意义。周代的各种礼制主要载于《仪礼》《周礼》和《礼记》之中,故“三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礼仪规范的渊源。周礼背后所传达的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对人之地位的一种肯定。

    孔子祖述尧舜,宗法西周,特别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他在《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人君以法律及刑罚来约束民众,民众的遵从只是外在的,内心并未树立礼义廉耻的道德自觉性。以德治国,以礼教化民众则可以实现民众发自内心自觉地遵从及臣服,并且可以树立起全社会崇敬礼的风气。

    生当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复兴礼乐文化为己任。他曾有言:“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复兴与构建礼制社会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礼的形式化问题的反思,孔子援仁入礼,赋仁于礼。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以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的高度责任感,努力构建起一个礼的意义世界,力图使礼成为人的终极信仰,鼓励人们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去追求礼。因之,孔子提出的以“仁”为精神内核的礼,开辟了人的内在的人格世界,以开启人类无限融合及向上之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孔子所言“为仁由己”,我们可知,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也就是说实践仁是无待乎外的,而是内在的,完全出于道德主体的自我选择。故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的思想系统是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在这个系统中,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内在于人之生命体验,是道德主体的自主自由的活动,是人生境界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任何人只要愿意将其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仁”就实现了。“仁”作为修养工夫,包含内在“克己”与外在“复礼”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因为背后始终贯彻如一的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故缺一不可。

    从个体而言,“礼”可以“正性情”,可以“明是非”。礼根植于人的内心,是日常行为习惯,是价值判断标准,是辨别是非尺度。以礼践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通过不同的礼仪让人们明白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义务。如冠礼,古代“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礼仪的开始。《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仪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仪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在礼仪形式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更好地完成人生的责任和义务,塑造高尚的人格,完成健全的人生。

    《史记.礼书》说:“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是说礼仪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礼教使人在思想道德上对自己有了约束,有了底线。礼教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融于生活之中,通过礼仪、礼节、仪式进行教化,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促进道德的形成。

    礼教是在生活小事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古代,无论官学、私塾还是书院,都要制订学规、学则、须知,对学生从洒扫应对做起,教育其基本的礼仪礼貌,规范学生日常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进而形成高尚的品德。这种生活化、日常化的礼教,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全方位的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潜移默化,达到养成人格的目的。中国最早的学规《弟子职》,就讲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类似今之“学生守则”,非常细化,可操作性非常强,后来演化为《弟子规》,作用甚著。

    在当下,儒家“礼教”背后的那种“仁”的思想的人格与价值追求,可视作是唤起人的道德自觉。这种唤起除了内心的情感共鸣外,“礼”制的外在形式是必要的。在礼的内在的道德涵义(礼义)和外在的推行方式(礼仪)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礼之为礼的根本在于其精神内涵,由内而外扩展开来,内心的情感自觉扩展至外在的符合于礼的规范的行为。礼仪是礼的载体,礼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形式,这一形式就是具体的礼仪。

    在古代,学校是进行礼教的主体,教学内容根据年龄的不同而进行区分,具体包括“六艺”与“六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现代礼教的内容当然应适切于时代、国情,构建起合理的教育体系。唤起人内心的情感自觉与道德自觉仍是关键,但必须依托于“礼仪”这一载体。具体礼仪的长期践行能够培养人的道德自觉。(18.12.29《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礼之教,化为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cm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