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练字就磕了这三个字✍。

因为字丑,所以要刻意练习。

每次都不写到一模一样停不下来,一天比一天写得字少,却一天比一天写得时间长,不能自拔。

如今就只有买字帖送的这一本米字格和昨天找出来的几张信纸,我这一天两三张纸的速度肯定不够用,于是今天又翻出了些宝藏存纸,这下可以使劲儿造字了。

同时还发现了我很多的宝藏收藏。

十五年前我备考高考时的语文复习打印的资料一直留着,因为是文学常识相关的,内容基本不会有变动,所以一直没舍得扔掉。

没想到如今还真能派上用场了呢,方便了我学文学史直接做笔记✍。看来学习仍然可以使我兴奋。

喜欢文学和文字的原因多少都和喜欢学习语文有关吧,自己也这样写过笔记的吧。因为这份电子版的很清晰地帮我做好了分类,背起来很明了所以资料一直都留着,每次都不舍得把它断舍离掉。

这是我家现存最古老的两本书了,1961年左右的,和父母同龄。我喜欢诗词的一部分原因也来自我老爸的遗传,小时候爸爸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的路上,我就坐在自行车前面大梁上跟着我爸念诗学。所以这本书我爸和我都不同意断舍离掉。

作为一个85后,谁少年时代里没一本磁带歌词手抄本呢?

这是我珍藏的手写歌词本,我爱记歌词,把磁带放到录音机里听,然后一句一句的记歌词,没听清的倒带回去再听一次,或者用复读机的循环来记。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里,听收音机和磁带就是我最大的娱乐消遣了。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歌手的磁带歌词本,很多入坑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林志炫,周华健,张信哲,刘若英,林俊杰等这些歌手和他们的声音,歌曲曾陪伴我成长至今,我的单曲循环歌单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这部可以说是国漫起步的动画片——《我为歌狂》,简直都是童年的回忆!

2004-2007年我曾凑齐了全部的《读者》杂志,后来一直保留到2012年吧,春节前的一次大扫除,我妈让我把他们断舍离了,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读者》是半月刊,一个月两本,一年24本,实在没有地方放了。我就整理了只保留这几年最后一期的总目录汇总,因为每本杂志有时是每篇文章都很好看的,我都会在每年最后一期的目录汇总中标记出来,也为了有个纪念就把他们一直留下来了。

《读者》杂志是我很喜欢的杂志,我看的那个时期经常会选登一些名家的作品,所以在里面喜欢上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作家,比如汪曾祺,周国平,贾平凹,毕淑敏等。还有言论这个专栏,会汇总很多语录。对语文学习和写作很有帮助,我还会摘抄文中的语录。

还有一些是我上学时期做过的课堂笔记,我也都保留了下来。

大专学习的是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方面和旅游景点,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教材我也是一直留到了20.毕业后上班,也是因为书籍太多了没地方放,经过整理筛选之后,我就把这些自己写的笔记留了下来。

除了这些笔记,还保留了几本历史-地理方面相关的当时的教材,因为版本会不同,所以就一直留着了。

如今虽然磁带,读者杂志和教材书籍大部分都扔掉了,但是我至少还有歌词手抄本,杂志文章目录汇总和课堂笔记在,这些收藏都是属于我的宝藏。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宝藏。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部相机,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物件;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价值,但对自己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是回忆,是怀念,是记录;
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你,是否已经有了你的宝藏呢?

图片均由小编本人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