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绪类似于肌肉,
是可以通过刻意塑造进行改变的。
首先,需要塑造的就是语言。
很多人都觉得语言是思想的产物,
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说什么样的话。
但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也可以是语言的产物,
即自己说什么样的话,反过来会塑造自己的想法。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监狱里面改造犯人,
就会让犯人不断地写个人阅读法律条理的心得。
刚开始犯人写的都乱七八糟,
管教就会让他们重写,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
犯人会编造各种理由论证法律的合理性,
去剖析条文背后的意义。
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
慢慢的重复的次数多了,相应的理论也就能被接受了。
所以平时生活当中,多采用积极主动的语言,
比如“我想要”“我能行”“相信我”之类的,并且说完立即行动。
时间长了,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一种惯性,
以后碰见类似的情况,就会不由自主的说出来去行动。
这就是近年来,行为学上一个重要的发现:
思维、情绪这些内在的东西会影响语言、行为这些外在的东西。
但是,语言、行为这些外在的东西,
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思维、情绪这些内在的东西。
这有个名词叫:具身认知。
其次,陷入消极情绪要及时阻断。
训练自己积极情绪惯性的过程,
也是不断阻断消极情绪的过程。
情绪的阻断,是比较苦难的一件事情。
因为你告诉脑子,让它别去想某事,
这恰恰是一种提醒它想起某事的方式。
以真正能阻断情绪的方法,是放空自己。
现在比较流行的正念禅修,就是利用这种原理。
通过呼吸的训练,让自己逐渐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
让各种喧闹的情绪沉淀下来,再逐渐消除。
这种方法用来阻断消极情绪的蔓延非常有效。
最后,你需要拥有精神能量。
尼采说: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有很多研究表明,
把自己与一个崇高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拥有精神能量,就可以抵御生命中的起起伏伏。
经典书籍《精力管理》中,
提到人类精力所能汲取的最高能量来自精神。
书中访谈了很多职场人士,
他们拥有一些心理疾病的表征,活得苦不堪言。
后来发现,他们缺乏一种精神能量,
也就是内心没有什么东西支撑,
他们活的很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这种迷茫感,就是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本症结。
当然,拥有精神能量并不仅仅代表去笃信宗教,
而是要有一个坐标,要搞明白,
对你来讲,活在这世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坐标,要反复论证,不能轻易更改,
因为它就是你的人生信条,你的行为纲领。
按《精力管理》的方法,你可以把信条浓缩成几句话,
写在笔记本上,每天看几遍,时间久了,精神能量自然就会得到积累。
你就能不为表层的浮光掠影所困扰,气定神闲的追逐那几件更重要的事。
作者 | 良大大
来源 | 良大(ID:liang_da_sh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