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说的是粽子,也隐喻了我的前半生。
不伤感了,和在公元前287年五月的端午,毅然决然怀抱大石纵身跃入汨罗江的屈大夫相比,我又算得了什么?我只是抽个空发发牢骚,感慨感慨人生,回忆回忆往事罢了的小青年,断没有生命之忧的。
悠悠岁月,曾几何时,我对粽子,可谓一往情深,一见“粽”情!
北方的粽子大概会像一些文章里描绘的那样,“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深深迷恋”。而我这个南方人,也怀恋自己心中色香味绝佳的黄豆粽。对黄豆粽的最初印象,开始于幼儿园时期,从此一直迷恋那种味道……
“粽子!粽子!卖粽子喽!”一个个夏日的午后,幼儿园门口总会出现我期盼许久的卖粽老奶奶的身影。只见她肩挑竹担,熟练地放把两个竹筐放在地上,我知道那里有我们嘴馋的美味粽子。一群粽子都害羞地躲在竹筐里,被我们一群小孩子包围着。只见老奶奶微笑着揭开蒙在竹筐上的青色薄布,那些墨绿色的黄豆粽热腾腾地向外冒着白雾,一股粽叶裹挟着糯米的清香立马沁人心脾,叫人垂涎欲滴。眼疾手快的小朋友们已经忍不住要伸手朝里面拿粽子了,老师也只是微笑地看着,点点头示意着我们每人只能拿一个。这是我儿时对幼儿园的不多的记忆里难忘的一幅画面,那样的午后有着最纯粹的幸福和满足感。
长大一些就念小学了,才明白粽子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佳节之一的端午节里的宠儿,也在老师的口中知道了那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国破身亡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于是有了包粽子、划龙舟。端午的习俗远不止此。
住在苍南老家,那里是我的故乡,也是童年的热土。清晨,在布谷鸟的调调里苏醒的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跟随大人们去田头摘艾草、采菖蒲,回到家就即刻把它们挂在大门上。乡村人家挂艾草、菖蒲已是习俗,据说除了能防虫杀菌,还能驱邪避凶,就跟张挂钟馗画像那样有着相似的效果。
那时,小孩都爱围着大人转,大人们也各显神通,把自己会的手艺传授给我们,比如编鸡蛋袋。我们会精心挑选颜色鲜亮的毛线,耐心地编出漂亮的袋子,然后装上已煮熟的鸡蛋挂在脖子上。谁也舍不得一下子把里面的蛋撞碎、吃掉。我们一定会留到看完村里的龙舟赛结束后,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吃完。
看龙舟赛当然是村里最热闹的活动了。咚咚的鼓声大约在十一点左右就开始响起,村里的男女老少听到信号都会从家里出来,他们暂时放下手里的活儿,一起涌向河边,为龙舟健儿们呐喊加油!我也幻想着有一天能坐上龙舟,为村子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龙舟竞渡……
今年的端午节,我一直在学校上课,给学生们上着一堂叫《话端午》的作文课。放学了,吃个粽子,就当过节了,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