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说话,疯狂地被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从不无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陈词滥调,而只是燃烧、燃烧、燃烧……”
——《在路上》
时隔半个世纪,《在路上》依然被视为一部永恒的精神宣言、文艺青年必读书目。它的出版被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促使无数背包族出发去流浪,直接催生了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影响了无数的公路片,乔布斯在其影响下创办了苹果公司……
《在路上》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20世纪头号文学浪子,这本书是以杰克·凯鲁亚克和朋友们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全部旅程用时七年。在1951年全部旅程结束之后,凯鲁亚克把自己关在公寓房间里,在听着爵士乐、服用致幻剂的持续兴奋状态中,仅仅用时3个星期,一气呵成地在一卷长达30米的卷筒纸上写出这本小说。
在书中,凯鲁亚克如实讲述了和朋友们在路上的疯狂之旅,定义了二战后垮掉的一代。他们多次横穿美国的狂野旅行,如一把烈火点燃了时代,又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夜空。
时至今日,“垮掉的一代”依然备受争论。作者采用自发式方式写作,又称为喷射式写作,语言随心所欲、十分意识流。读完这样一本书,有人视作“圣经“,有人认为是流水账和碎碎念,那么,《在路上》到底讲了一个怎么的故事?
《在路上》:自到底讲述了一段怎样的“在路上”之旅?
正如作者写给尼尔·卡萨迪(书中迪恩原型)的信件所说,“我写得快是因为在路上就很快。”《在路上》一书共分为五部, 以主人公萨尔(以作者凯鲁亚克为原型)的视角,写和好友迪恩、卡罗·马克斯(以“垮掉派”领袖诗人艾伦·金斯堡为原型)等一伙人放纵地享受生命、不羁地做自我、疯狂地在人生路上远行的惊世骇俗之旅。
事无巨细地记录行程中去过的地方和遇见的人,以时间为唯一推进线,书中人名、地名众多,如同那场在路上的旅行本身一般,给人感觉格外急促。
伟大旅程的开始:初识迪恩,出发在路上,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第一部可以视作旅行的第一部分,描摹了朋友们的肖像和出发在路上的背景与契机,也是萨尔第一次真正付之行动地上路。
一直走下去,我知道我会遇到姑娘、启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会交到我手上。
萨尔的在路上并非只是出于与妻子分手和大病初愈之后的疗伤,而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中追逐着一种“启示”。尤其是遇到了迪恩这个在路上出生、又一直走在路上的小伙子,萨尔被他身上的能量震撼到,1947年萨尔出发前往西海岸。
第一次旅程并不如想象中浪漫和顺利,一个满脑子白日梦的作家,天真地以为穿越美国只需要顺着一条漂亮的红线就可以了,想去西部,却从北到南地折腾一整天。从选择出发,就是一条注定艰难、坎坷的路程,浪漫主义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即使这样,萨尔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更加坚定、迫切地望向目的地,才有了后来的正式启程。
经历无数次的搭车、坐车、步行,才得以从纽约到芝加哥、哥德堡、丹佛、旧金山、洛杉矶、圣路易斯……最终重回纽约。在路上见到的人是疯狂的、奇特的、梦幻的,在旅程中,萨尔一直在思考人生和在路上的意义,思考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考生活的本质。
在丹佛和朋友们相聚,使得萨尔对迪恩由好奇变得了解,并为迪恩的疯狂所感染,以旁观者的视角刻画疯子一样的迪恩、卡罗和雷米等人,“我一辈子都在这么追赶让我感兴趣的人,因为吸引我的只有疯子。”他们随心所欲的生活,在琐碎中对生命进行哲学式探讨、生活荒诞不羁却一直在进行真正的灵魂上的对话。
第一次上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和坎坷,最后以结束一段无奈的感情、乞讨回到家而结束,纵然心有不甘,但从出发开始,萨尔整个人已经发生了质变。从开始的渴望上路,到身心习惯并爱上了在路上的一切,这是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真正意义上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出发的一个契机。
疯狂之旅:不停地出发、出发,上路就是生活,体验生命,拷问人生的意义
时隔一年的再次出发,是真正疯狂旅程的开始,没理由的和迪恩相会,一起出发。和朋友们开疯狂派对、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一路上,偷车、借钱、典当物品、搭车、帮忙开车、坐车……只为不顾一切地去远方,一直折腾,从未停止脚步。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怀揣着一腔说走就走的热情,路过一个又一个城市。
朋友间的小插曲,感情上的相遇与分离,路上的盛大风土人情描写和离奇遭遇,把整本书的节奏推向高潮。他们不再只是单薄的某个个体,而是一个个饱满的、承载着时代苦闷、孤独与疑惑的个体集合,在旅行中和思想碰撞中,探索这个国家的形态和生活的意义,也不断接近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自己和一直追问的“天启”。
在第2-4部中,是萨尔与迪恩三次出发穿越美国的全部经历,偷车、顺走食物和烟、吸食毒品、纵欲、泡吧、赛车……迪恩只为在路上而活着,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背后,是对世界的不知所措,当心灵的绝对自由和外部世界产生矛盾,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出发寻觅人生的意义。
追求身体和感官的体验,率性而真诚的活着,爱每一个值得爱的人,做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事。迪恩的内心是柔软的,他一直在寻找那个酒鬼、骗子老爹,又挣扎于与玛丽露、卡米尔和伊内兹的感情纠葛之中,他疯狂地从身边的有趣的人身上汲取能量,哪怕是个偷车500次创下进监狱记录的迪恩,仍有1/3的时间在读书。所有的疯狂,只是为了体验生命。
“你的路是什么路,哥们儿?——圣人的路,疯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鱼的路,随便什么路,无论何人无论如何都能走的一条无论何处的路。何处、何人、如何?”在这本书中,不变的主题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拷问在人生路上所做的选择,去哪里,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走出他人的期待而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路上》永恒的魅力在于敢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后果,以这种姿态热烈的活过一场,他们对生命炙热的激情从心底蹿升,是开创性地直面阴沉社会和无望人生的一代。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坦言”别人请问解释垮掉一代的时候,原先的正派垮掉一代已经消失殆尽。”
当人们对垮掉一代的流浪生活趋之若鹜,若抛开垮掉一代所追求的精神内核,那么远行也只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逃离。垮掉的一代并不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标签,而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盛大革命,代表对绝对自由的追逐。
尾声:归于各自的平静,旅行会结束,但生命依然以各种形式燃烧
最后一部是旅程尾声,迪恩抛下重病中的萨尔,独自驱车回到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去。当萨尔回到纽约,迪恩驱车千里前来和解,也由于别的原因,落得只能独自拎着行李准备出发横穿美国的结局。此时,迪恩迷乱、热烈的感情生活终于尘埃落定,而萨尔也找到了那承诺彼此疯狂相爱的姑娘而安定下来。
一直结伴在路上,灵魂最终只能独行。那些刻进岁月的友情和懂得,也要经历惨淡、无奈的分别。在黑暗的道路上奋力抗争过,在往事的泥淖里想念那段贫穷而快乐的时光,这就是在路上的意义。在任何一个不羁的灵魂面前,终点都并不存在。
“迪恩,我只希望有朝一日咱们能和各自的家庭住在同一条街上,一起变成两个过时的老家伙。”迪恩身上是生命巨大能量的释放,萨尔代表是追求生命永恒的意义;迪恩纠缠于对父亲的寻觅、情爱中的性与灵魂吸引,而萨尔一直在与过去告别、不断向前行进;在路上的二人相依为伴,各自成全。
“我想着迪恩·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到我们终究没有找到的老迪恩·莫里亚蒂,我想着迪恩·莫里亚蒂。”从出发就开始在寻找,到旅行结束后的想念,老迪恩·莫里亚蒂既是生命中亲人的羁绊、又是现实社会的投影,更是心中一直追寻的、挥之不去的海市蜃楼般的存在——神秘的超凡价值。
关于“垮掉的一代”
如何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于1948年提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一名称,“beat”一词有疲惫、潦倒的意思,映射了穷困潦倒、游手好闲、乞讨偷盗,可悲可怜地睡在地铁站里,这一“垮掉”一代形象的最表象的原意。
穿得破破烂烂不要紧,只要饿不死就一直在路上流浪,和有趣的人结伴而行,管他是疯子、酒徒还是流浪汉,听最酷的爵士乐,爱每一个可爱的人。
他们反抗着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在一条浪荡不羁的道路上一根筋地走下去,挣脱生而为人的一切束缚,只求自由自在的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
随着《在路上》的出现,“垮掉”一词有了新的外围含义。
他们看到贫富之间的差距,尝遍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看遍社会百态,拷问什么是人性里真正的善与恶,切实关心着国家的制度和发展,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带来鲜活的生机,是一群在灰色生活中苦中作乐的勇士。
他们的桀骜在于不甘就此敷衍一生,不屑就此浑噩一生。
从未停止探寻生与死的意义,去享受生命所有的的贫穷、压抑、孤独、苦闷,也用尽力气追寻生命中的爱、懂得、自由、意义。
凯鲁亚克的“垮掉的一代”
当《在路上》出版后,出现两极分化的口碑,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惹恼了一些“正统”的人,他们对“垮掉的一代”深恶痛绝,认为不过一群沉沦的、堕落的、行为不端的混混罢了,这是对垮掉的一代最可悲的误解。
实际上,垮掉的一代撕开了一个时代的遮羞布,因为它直面了二战之后的美国的阴云,在大萧条中迫切进行经济复苏,高喊美国梦的口号,现实却是财富更加集中在富人 的手上,富的越来越富,而底层贫困民众拥有的只有空虚、贫穷和无望的生存挣扎。
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下,在路上的一群人出发了,他们是那些隐而不言的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写照,以极端的方式寻求自我生命的神赐的快乐,说是当时社会的一剂强心针也不为过。
“垮掉的一代”不是青少年罪犯,而是一群追求真理、追求生命永恒意义和绝对灵魂自由的热血青年。他们既孤独又豪勇,既冷漠又义气,既迷茫又坚定,既悲观又快乐。
““垮掉”这个词实际上代表着至福……”在《在路上》中,萨尔与朋友一再谈论禅宗、探讨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寻求真正的爱、善、真理、诚挚和欢乐,这恰恰是一种意识上的崛起,有绝对的、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在路上》是以垮掉的姿势崛起,以放纵的方式抵抗。
结语
杰克·凯鲁亚克是当之无愧的“疯子流浪汉和天使”,《在路上》之所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并不是因为它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充满力量、无所畏惧的反抗。
在卡鲁亚克一代人而言,是反抗社会的不公和世态的压抑;在每个人而言,是反抗既定的命运和苦闷的生活,骄傲地高昂着头颅,又一头扎进生命的体验之中。
从“垮掉的一代”不被接受到兴起、没落,到归于平静,唯一不变的是其精神核心得以重生,那就是凯鲁亚克所说的“精彩地活,不停地行,大胆冒险,心怀感激,不留遗憾”。
从结局上来说,垮掉的一代的反抗并非完全彻底,但他们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不仅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更是给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人留下这样的思考: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对人而言生活最起码的问题仍然是成为谁、去哪里和如何度过这一生。
《在路上》的永久魅力在于,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出发,莫问归程,热烈地活,但求人生值得。
亦只有这一个人生,要成为更好的人,得到更好的爱,过更充实的一生。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一身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