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上十点队友下班,一个人回家,不见了老大
我问:今天周五,老大不是应该回来吗?人呢?
队友:今天说了他几句,他生气了,不想回来,喊他他也不吭,不回来拉倒。
“又怄气了?”
队友不吭声
我特烦家庭中有人怄气不说话,就是不管你在干什么,他都跟个石头似的呆在那散发低气压,气的人只想把对方扔出去。
我也有点生气:跟谁俩呢,一天天的等谁哄呢?都老大不小了,之前也教过的出现问题要沟通不要不说话,咋还这样。
后来越来越晚了,还是不放心,又问队友啥情况,是不是说了啥。
队友说,之前学校组织了一场亲子活动,教家长怎么跟孩子相处,后来老师推荐了一本书叫《同理心——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他看了一点觉得挺有道理。
周五晚上老大放学去找他,在那打游戏,他不想孩子打游戏,就把这本书拿给他,谁知孩子并不愿意看,依旧打游戏,他生气直接把手机收了,说:赶紧看书,不看书就别玩手机。
结果老大就坐那跟个雕塑似的,他忙着工作也懒得理他,等工作忙完,发现他还是那个姿势,就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想揍一顿,后来想了想老师说不能老揍孩子,就忍住了,问他回不回家,对方还是跟雕塑一样,他就自己回来了。
我说:按你说的换做是我,可能我也会生气。
他问为啥
我说:因为你开的条件让我很不满,不看书就不能玩手机。书,是什么书,你觉得好,我不觉得,你想让我看这本书至少你要告诉我这本书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看,看完会怎样。你都没说,只是告诉我,不看书不让玩手机。玩手机是我喜欢的,两厢一对比,我肯定选我喜欢的啊,结果你还不允许,我还不能反抗你,那我也只能生闷气以表示我的不满和抗议。
队友问:那该咋说
我:你可以说:xx这本书是上次咱们开家长会你们老师推荐的,关于如何正确沟通的,我看了觉得还挺不错,爸爸希望和你一起学习,以后咱们沟通出现问题了可以跟着书里面的方法一起解决。
这个时候不用提手机了,就跟他介绍书,引起他的兴趣,他如果感兴趣自然而然就去看书了。
不要和孩子站在对立面“你不怎么做我就会怎么样“,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面“我们一起做吧“
多和孩子说事实,少说观点,少设条件单“你不……我就……”
后来,我让队友同事把孩子送回来,第二天,队友跟孩子又沟通了一番,结果后来俩人一个忙工作,一个忙着玩手机都没人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揍一顿可能也挺好(捂脸~)
昨天晚上,小伙子又不睡觉,队友气的吼道:赶紧睡,不睡揍你。
我说:你又设置条件单了
队友委屈:不这么说我不会啊,那该咋说
我:你说事实啊“宝宝,很晚了,我们该睡觉了“就行
队友柔声:宝宝,很晚了,我们该睡觉咯~说完还拉过蹦蹦跳跳的小家伙入怀哄睡。
结果没多久,队友忍不住又去看手机,小伙子没人管又开始蹦蹦跳跳
队友忍不住吼:赶紧睡,不睡……喊一半反应过来立马闭嘴。
给我笑的,只能拉过孩子假装哄睡。
理解理解,几十年了,小时候是这么接受的教育,长大了是一直这么说话,身边人都是这么教孩子的,一时改不过来也正常,至少知道了,以后慢慢改进就行。
我有时候也会忍不住说条件单,赤裸裸的“威胁“有时候确实比讲道理管用(偷笑)
其实有时候和孩子交流还是挺简单的,告诉他事实就可以,举个例子,不睡觉就挨揍,小孩子知道你就是这么说说而已,又不会真动手,他当然不会害怕,即便真动手了,他最多因为挨打哭,但是不会觉得是因为他不睡觉,下次还会再犯。这是指令不明确,他不知道睡觉这事和他有关,甚至挨打都不知道为啥。
你如果告诉他现在很晚了我们该休息了,他会知道天黑了我们要休息这个事情的逻辑关系,如果你再告诉他,如果不休息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比如会挨打会没有棒棒糖,上学会迟到,会长不高等等这些跟他有关的,他会自己衡量一下后果,做出选择。这样跟他有关系了,他就会自己选择做不做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结果。
就像让老大看书一样,不看书不让玩手机,绑定的是手机的关系,本来看书就痛苦,不看书的代价是不让玩手机,双倍痛苦,他更不会去看书了,甚至看见那书想起来不让玩手机的痛苦回忆,估计一辈子再也不想摸那本书了。但是你告诉他,这本书看完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让你和父母朋友都可以更好的沟通,他如果需要了就一定会去看,不看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需求点。
所以,育儿时,一注意说话只描述事实,不要带情绪和观点,二,还是找准孩子的需求点(痛点),有针对性的沟通。三,如果可以,把选择权教给孩子,并教他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经验是孩子自己生活的积累,不要害怕他们犯错,人不都是在错误中一步步成长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