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粗粗看完《西游记》,发现结局很奇怪,就是唐僧三个徒弟的归宿安排,各个不同,与菩萨最初的承诺存在差距,不免耐人寻味。
观音在物色取经人时,明明答应沙和尚、猪八戒将来官复原职,继续做天庭仙界的卷帘大将、天蓬元帅。观音对沙和尚的原话是“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对猪八戒的原话是“将功折罪”,“脱离灾瘴”,因两事紧紧相连,可以视为同一承诺。对于他俩,观音都没有言明需要改变“界别”的事,也即改变仙籍和信仰的事,可能因为他俩谈吐平庸,不入菩萨法眼,不是西游取经与证道弘法的“理想人选”。最后,佛祖、观音“在逻辑上”欺骗了他俩,忘记了最初承诺,将他们纳入灵山的佛教体制,位阶很低,没有官复原职。行走十万八千里,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头来还混得不如最初的官职和威名。
老沙不争,但老猪争,他想成佛,奈何只能当净坛使者。净坛使者其实是一个侮辱性极大的官名,等于说这人贪吃,所有庙宇的贡品由他负责收取,大吃大喝,随便吃。这是二次欺骗,因为庙宇贡品是按位阶进行分配的,而且食量大的大肚和尚不少,老猪不会占到大便宜。还有一种说法,净坛使者是将祭坛打扫干净,吃菩萨们吃剩的残羹剩饭,这就太难看了。其实,观音最初的承诺还附带说了一句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意即他最大问题是吃不饱,将来可以领一个“金饭碗”。但是,猪八戒在福陵山和高老庄,早已实现“吃饭自由”。他到最后,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实际上整个取经行动的缘起有两个,第一个便是诚信问题。泾河龙王为压服江湖术士袁守城,故意修改玉帝降雨的指令,后向唐太宗求情,得到承诺,却不料未能兑现,被监斩官魏征斩首,因此在梦中向唐太宗索命,噩梦缠身。唐太宗失去了信誉,于是答应组队取经,用大乘法超度亡魂,普度众生。这种做法的重要用意,也是建立人的诚信。花果山石猴当选美猴王时,也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不是利己,而是利他,属于超我的层次,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相爱互助的能力。《西游记》具有社会论理学的目的。
整个取经行动的另一缘起,是佛祖、观音压服、改造孙悟空,围绕孙悟空而设计举世瞩目、搅动三界的取经行动,至少从小说叙事线索和逻辑上是如此。孙悟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安本分,不择手段,肆意践踏社会秩序。他入东海强取金箍棒和黄金甲,入地府销毁生死簿,被封为弼马温,位列仙班,尚不知足,又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碍于他是菩提老祖的得意弟子,佛祖没有杀死他。如果佛祖降伏了他,让他去西天灵山取经,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就是佛教在宗教界的伟大胜利,可以取代道教而升为国教。取径领导设定为唐玄奘,因为他是佛祖的大弟子,成为取经的灵魂人物,有利于将取经行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作为唐太宗的御弟,有利于获取民心,普及世间大众。
观音在物色孙悟空时,原话是“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开场就告知需要改变信仰,但具体职务承诺,没有明言,需要自己努力。我的理解是,对于刁钻凶狠之人,菩萨只讲界限,不说结果,结果具体了,只会自讨苦吃。最后分封时,佛祖给了孙悟空斗战胜佛的很高的阶位,表面上名至实归。佛祖真心喜欢孙悟空吗?不。佛祖对他的口头禅是“你这泼猴”。在真假孙悟空的事件上,他叹息说问题出在孙悟空有“二心”,要另组团队,自己取经。那被打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的“二心”,很难断定。观音真心喜欢孙悟空吗?不。孙悟空对观音设紧箍等多有怨恨,甚至骂她“一世无夫”。佛祖、观音都有点怕泼猴,因为他火眼金睛,明察秋毫,还会撒泼打滚,被逼急了,会上天入地,四处评理,胡乱闹腾,谁也受不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没法。
如此分析下来,再回头看老猪、老沙,都是孙悟空、唐玄奘取经的陪衬、配角,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自然敷衍了事,一个给了金饭碗,一个给了金身,镀金而已,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和利益。如此分析下来,再回头看观音最初的承诺,充满了“话术”与“心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便于轻松拿捏他们,还不落下口实与话柄。其一,对沙和尚这样死心眼、好说话的老实人,尽管说“大话”,“具体的话”,可以用大饼压住他,老实听话。还叫他留住那九个取经人的骷颅,做成项链,时刻记住自己的罪孽。果然,在徒弟三人中,他一路最听话,最坚定,最正派,到最后听封时,听到只得金身罗汉,发呆了一下,立即表示感谢。其二,对猪八戒具有缺点、不堪大用的混混,尽管说“模糊的话”,“附带的话”,那“附带的话”才是真话。其三,对孙悟空这样刁钻耍滑的优秀人才,尽管说“简洁的官话”,“原则性的话”,千万别说“大话”和“附带的话”,到时候认真起来,计较起来,菩萨斗不过他。
这还证明,菩萨难免打诳语,菩萨的话不可全信,因为菩萨也是“人”,存有“人性”,也有自己的“话术”与“心机”。在领取经文时,也要按“人事”办事,行贿紫金钵,方能给有字经文,美其名曰“法不可轻传”。第八十一难是返回经过通天河,曾经帮助师徒四人的老鼋守在那里,痴等他们回来,想听佛祖如何说它的寿命,却被他们告知忘了问,没守信用,于是将他们丢在河里。号称不打诳语的唐僧打了诳语,遭到最后的一难,诚信之难,以致经书掉进河里,即使晒干了也出现缺文。这缺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