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是江西的龙虎山。
龙虎山在鹰潭市附近,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三绝”。
龙虎山不高,各个山头中最高的天门山,海拔也才1300米。因为是丹霞地貌,奇形怪状的山峰不少,泸溪河在龙虎山间曲折婉转,山水相映成趣。
那年在江西开会,回程途中和张教授、董局长等老友顺道拜山。虽来去匆匆,但想看的也都看了。
当时是夏天,山里却不热,坐筏子顺泸溪河漂流,二十里山水画廊,得见许多绝美的风光,其中最想看的,是绝壁上一处处悬棺,这就是“古崖墓群”。
龙虎山的崖墓集中在仙水岩一带,这里山崖峭拔,绝壁垂直,岩脚下就是泸溪河。抬头仰望,绝壁上有不少岩洞,低的离水面二三十米、高的二三百米,星星点点,数以百计。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有的岩洞小,一些棺木仅有一半在洞里,另一半暴露在外,有些棺木则直接钉在岩壁上,我们才得见。
竹筏船工一边撑船一边讲解,悬崖墓葬是古越人、僚人(查资料说“僚”本作“獠”,是古代中原皇朝对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蔑称,后来便改作“僚”)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龙虎山的悬棺大多是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古越人的。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古越人可能觉得这样安葬,安全才有保障。
我们把古崖墓群当成一处独特的游览景致,而古越人仅仅是想把先人安葬于凌空绝壁之上,让他们在一个青山碧水环绕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而已。
垂直的峭壁,悬棺是怎样放上去的,一直是个谜。我们赶上了悬棺表演,尽管是为旅游而想象出来的模拟表演,不可能还原当年的场景,但表演者也是步步风险,我们看得也提心吊胆。
龙虎山丹霞地貌举世闻名,能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也因为丹霞地貌。
天鸡三叫白云中,
知有仙家住半空。
尘土恍然惊梦觉,
碧桃花落自春风。
赵孟頫的这首诗把龙虎山写得仙味儿十足,而丹霞地貌的特征之一,就是山形奇特,颇有仙风。
“丹霞”一词出自曹丕的诗句“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原指天上的彩霞,后来人们把色如丹、灿若霞、状似仙境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龙虎山景区九十九峰、二十四岩,流泉飞瀑遍布,移步即景,确实有仙境的意味。
《水浒》开篇“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的就是龙虎山,此张天师,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后代。
龙虎山不仅是道教名山,还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张道陵携弟子到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传说“丹成龙虎现”,于是改云锦山为龙虎山,他亦称“张天师”。后来他又率弟子前往四川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正一道(后来称道教正一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也叫“五斗米道”。魏晋时,第四代天师张盛遵父嘱返回龙虎山,立祠祀祖。
一直以来,正一派在道教里一支独大,直到宋元时才出现全真派,后来和正一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因此,龙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极尊,位列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上清古镇是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的起点。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依水而建,被群山环绕着,天师祖庙(留侯家庙)、嗣汉天师府、上清宫、众多古民居和沿河的吊脚楼、古老的船埠头,构成了古镇的历史。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也是张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地方,历代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存建筑多是清乾隆、同治年间重建的,十多棵合抱樟树更抢眼。
天师府前很气派的下马亭 天师府 天师府 天师府 天师府 大樟树 大樟树大上清宫是新建的,原建筑已毁。历代张天师阐教演法、传授弟子都在这里,是龙虎山重要的道教建筑。
大上清宫棂星门 大上清宫 大上清宫 正一观也是后建的 正一观 正一观古镇上景点虽多,但我们时间有限,多为点到即止,倒是泸溪河边的无蚊村更有趣味。据说是村子里从没有蚊子,我迟钝,有没有蚊子还真没注意到。这是一个小村落,大名许家村,村内有吴昌硕故居和一些老房子,峡谷溪流、曲径通幽、竹林素雅,是个休闲的好地方。
无蚊村 无蚊村山不高,形状再奇特些,最好有条河,温润、空灵,文化厚重,这就是我最中意的山。龙虎山即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