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踢圈”的扫盲话题,已经和大家陆续聊了很多期,也是基于本人懒惰的原因,后面更新的频率已经渐渐地趋向于零。
没办法,年底工作太忙了,忙什么?当然是忙于把本人的KPI数据做的漂亮些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抖音上的一个段子:
产品让开发实现一个功能,开发看完后质疑:
“这是个必要的功能么?”
产品想了想,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不是...但是我想写周报啊!”
开发沉思了一会儿说道:
“好吧,反正我也要写周报,那咱们就把它实现了吧!”
这时,大家握手言欢都邪恶地乐了。
- 这是产品与开发最和谐的时刻。
通过上面这个段子的启发,我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写这个专栏的目的。
一篇技术扫盲文章,仅仅是“阅后即焚”显然不是大家的最终目的。
IT知识这么好的一类素材,应该能够拿出去装13才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啊。不然,我们干什么要了解它呢?
所以,今后本人的扫盲文尽量向这方面侧重。
废话说了很多,开始切入这期的正题 -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顾名思义,是一个叫摩尔的家伙提出来的,他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英特尔(Intel)公司就是那个制造CPU的公司,他们最出名的Slogan就是众所周知的“灯-等灯等灯”。
(看看你的电脑上有没有下图右边的这个商标,这就是Intel出没的标志。)
英特尔这家公司最伟大的地方,应该就是不停的把CPU做小、做快...
(好像又跑题了,收...)
这位摩尔同志基于自己多年来对集成电路的认识,于1965年在《电子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预言: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大约每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十年后,这位老爷子又在给IEEE提交的论文中对此做出了修正,应该是“每两年增加一倍”。
什么意思?翻译一下:
今年双十二,你花1万块买的Mac pro,一年半或两年后,这台pro只值5000块钱;
再或者说一年半或两年后,可以用相同的价格,买上一台性能是这台Mac pro两倍的电脑。
是不是很刺激?
这个预言是否正确?
当然正确了,不然为什么“摩尔定律”会如此声名煊赫呢?
这个定律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科技的发展是无极限的,一块小小的CPU上的元器件每两年就可能增加一倍,简直不可思议。
那有没有一个极限呢?
当然有,但目前看来,这个极限还没到。
接下来划重点了,怎么拿出去装13?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场景都活生生地体现出这个定律的牛x闪闪。
以最近买的华为P20手机为例,今年新推出时低配版的也要逼近4000元,而半年过去了,价格已经降了近1000元。
不是商家想降价,而是半年的时间又出了性能更高、配置更出众的其它机型,所以P20也就从高端机沦为了中高端机。
所以追求极致的机器性能,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最现实的例子便是如今我们智能手机的配置,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时计算机的配置。想想是不是很神奇?
当你身边的人想要买Mac pro 或是新款的智能机时,你可以在一旁装13的摸摸下巴,然后说一句:根据摩尔定律,大约一年后这部机器将会贬值约1/3至1/2的价钱。
倘若他人不信,你便跟他打个赌。
若是女生就赌一个香吻;
若是男生... 你还是算了吧。
我费了半劲给你们敲了这么多的字,说了这么多,你居然在一个男生面前装13,没救了。
其实说到硬件的处理速度,可能有些朋友会问:
按理说,我们当年买的手机也算是最顶配了,当年也都运行流畅自如,可为什么两年后的今天却异常的卡顿?
难道也是受了“摩尔定律”的影响?
当然不是,摩尔定律是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并不能左右什么,要想解释上面这个现象,就要涉及到另一个自带光芒的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
一个与“摩尔定律”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定律。
下期我们就来介绍这个 安迪比尔的定律。
挨踢扫盲,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更清楚的认识IT这个行当。
把知识化做装13的资本,是我们的一贯宗旨。
如果感觉文章还凑合,请点击下面的“大拇哥”!
作者微信:zhb26635208
欢迎前来交流,专业人士勿扰!!!
添加时请注明来自: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