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高中群在成立之初活跃一段时间后,已基本成为一个僵尸群。我犹豫了好几次要不要退出这个群,因为在群里说话发言的总还是当年那帮老师眼里的城市孩子,而许多当初和我一样刻苦学习的孩子不怎么说话,有时说话了也没多少人回应,慢慢也不说话了。
都说中学时的情谊很珍贵,因为大家相识于微时,纯真,无邪,共同挥洒汗水,奋斗青春。
可我说,这种珍贵的情谊需要有启蒙,需要有引导,如果没有,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段求学时光。这关键的一个人在于班主任。
前几天,班主任英语老师在群里发了一篇《同学颂》,没有人回应。还不如上次语文老师在群里请大家投票来得热烈。
回想起来之所以连活跃的群主也不捧场的原因是,班主任上次在群里问群主美眉现在谁把她骗跑了?有小不点了吗?还加了句不知道可不可以问。
一向晚睡、活跃的群主美眉一直没有回应。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群主美眉,当年的女神学霸博士毕业时与相恋八年的男友分手,之后虽一直有爱神出现,但应该还不是真命天子。相比较大多数当爹当妈的我们,虽然她不说,但我们肯定理解她,不会当面让她难堪。
更何况,这几年美眉每次回老家,应该都和在老家的同学、老师有联系。所以班主任其实应该了解她这几年的情形的,实在不应该在表扬另一位女神学霸养了一双女儿的时候,去提不开的那壶水。
一个老师的水平如何,其实不光在于传授了多少文化知识,还在于传导如何做人处事。
毕业多年后,老师教的知识已还给他了,可他教的一些世故还在影响我们。其中,最有印象的是老师的“门第观”。
老家是个小小的县城,高中那年,以前隶属的地区级别撤销,于是,几个县城合并,稍好的那个县城成了地级市,代管其他几个县城。于是,高中在几个县城招生,当年选了最好的一批苗子。我也是到外县读书的苗子之一。
可是,在班主任的眼里呢?他把学生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类,城区的和乡下的。从开学的第一天班会他就在会上讲,城区的孩子聪明,家庭条件好,要向下面来的孩子学习。下面来的孩子要刻苦努力学习,要改变命运,不要留在农村。
道理是没错,可话非常不好听。
本来都是来求学的学生,而且大多数从乡镇考进来的都是尖子生,心高气傲,都是冲着重点大学去的。可城区里的孩子有一大半是塞条子进来的。
那也没关系,在班主任的眼里,出身就是分类的唯一标准,就只有城区的孩子和下面的孩子。
他的语言也体现在他带班的方式上。
他很喜欢在晚自习前给大家做思想工作,长篇大论,翻来覆去地宣传他的思想。我们知道了他从农村怎么学习考上师范,分到学校来当老师,还帮他弟弟弄到大学委培指标,塞到一个地方大学去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讲他的奋斗史,讲他带过的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后来他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分别把城区和下面的孩子分开来上思想课,继续他的理论,说某某你家里不好,你要好好读书。某某,你虽然条件好,打篮球也不能影响学习。
他这样长期渲染的结果是什么?
班级里的同学就这样分成两边了。城区的孩子们玩在一块,带各式书籍和电子产品来学校显摆,乡镇的孩子不参与班级活动,埋头学习,除了少数孩子脾性相投玩在一起,大多数孩子找朋友都是同类的一起玩。
作为一个下面来的孩子,我曾经被老师当成标兵分配给城区孩子那一片做同桌,而他们上课下课的各种八卦不管我想不想听,就像蚊子一样营营不断,高一上学期,甚至有人把我的语文课本拿走了,害我没有办法可以复习。直到高三,可以自己挑选同桌,我终于找到了同类,感觉好多了。
有个一起住宿舍的外县女生,爸爸是企业主,妈妈是护士长,是被别人仰视长大的,放假都是爸爸开车来接的。饶是如此,还是和我们一样是下面来的孩子,她气愤地在寝室说:“我真是讨厌班主任的叫法,什么叫下面的,上面的。”
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和我一样下面来的孩子在上了重点大学之后才学会与人相处,又花了很长时间学会自信、自立。可我们的老师呢?
直到现在,在群里还是只点名那些城区的孩子,尽管这些下面来的孩子许多都是行业精英,成名成家,特别是房市猛涨后,一套大城市的房子是小城市一辈子也挣不来的,可在老师那里,我们还是下面来的孩子,很少被提及,还是被忽略。群里依然是那些城区的孩子,讲着他们的事,以及追忆当年追上或者没有追上的女生。我们永远是高中班级的局外人。
就如群主美眉虽然家里有钱,学习棒棒,但家不住城区,依然是下面来的人。名校博士的她组织起了班级群,回老家就去看老师同学,但依然不如另一个城区的女神学霸得班主任宠爱、同学抬举,她身材窈窕,至今云英未嫁;而她连生两女,脸上生斑。可他们都夸后者这么多年没有改变,还是高中生模样,还是那么年轻漂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