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29 日, 全区第一批师生代表赴北京。
地点:
九江
类别:
政治
破四旧期间,双峰小学被改名为红卫小学,图为师生们在双峰北院改校名 图源:张廷
1966 年 9 月 29 日,全区第一批赴京的教师和学生代表 5300 余人,先后由九江、德安乘火车前往北京接受检阅,并赴外地串连。
资料来源:九江市志
虽然很多当事人仍然在世,但那段的历史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已模糊。本系列有过记述这段历史的两篇文章,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2月22日 · 夺权》和《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4月21日 · 成立》,两个事件都很重要,文章却写得极简略,就是因为手上的资料实在太少。虽然这段历史却特别难讲述,但笔者依然尝试做些记录。
本篇讲述 1966 年下半年发生在九江(也是全国)的两件大事:破四旧和大串连。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多处缺少主语或姓名。
首先讲述事件的背景,不少年轻的读者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文革的起点是 1966 年 5 月 16 号,即《五一六通知》,5 月 29 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6 月 18 日宣布高考被废除。8 月 8 日,发动文革的决定(后来简称《十六条》)被公布,标志着其全面开始。“十六条”中的第九条规定:中等学校放假闹革命,直到明年暑假。在此前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破四旧”运动。
破四旧运动中,都昌县城东街改名为红旗街 图源:张廷
“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与“破四旧”相对应的是“立四新”,意指“树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破四旧运动最初的重点在破除某些旧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如更改商店、街道的名称等,随后发展到焚烧古典著作,捣毁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等。
据《九江市志》等记载:7 月 18 日,江西中医学院、云珠中学的“红卫兵”及云山垦殖场部分职工 2000 余人拥上云居山真如寺“造反”,千年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
8 月上旬,“九江红卫兵指挥部”成立,能仁寺、烟水亭、天花宫、小乔梳妆台等名胜文物单位楹联、匾额、碑刻被毁。烟水亭陈列的部分文物及能仁寺铁佛丢失。被视为“有毒”的古书古画及古装戏服以及家俱被焚。一切被视为牛鬼蛇神的住宅遭查抄查封,许多道路、商店传统名称被改成体现有“革命”意义的名称。
正在捣毁能仁寺佛像 图源:张廷
8 月下旬,宣化宫(琵琶亭遗址)、濂溪墓及太平军炮台均遭严重破坏,浪井被填塞。湖口县明嘉靖年间始建的鞋山宝塔被炸毁。星子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嘉靖牌坊”、“观音像碑”、明代“梯云塔”及县城六座牌坊被毁。
到了 8 月底,全国兴起了“大串连”活动。“大串连”是以大中学生红卫兵组织或个人为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免费乘车(或步行)、接待(食宿),互相串连、交流和宣传的活动。
大串连期间的免费乘车证 收藏人:张廷
9 月 5 日,通知要求组织外地高等、中等学校学生代表和职工代表来京参观、学习运动经验,交通、生活补贴由国家财政开支。坐车、乘船不要票,吃饭、住宿不花钱;腾出各大中小学校的宿舍、机关单位工厂房屋开设接待站。
据《九江市志》记载,九江市第一批出发的师生有 5300 人,时间为 9 月 29 日。据永修史料记载,该县第一批赴北京学生有 200 余人,出发时间为 9 月 18 日。
大串连期间的免费乘船证 收藏人:张廷
串连从单一的以北京为目的地,到开始向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长沙其他地方辐射分流,也出现部分工人、干部离开岗位参加大串连。在江西,大串连的主要目的地是井冈山。由于交通工具已难以承载,很多人选择徒步串连。
黄梅县徒步串连介绍信 收藏人:张廷
大串连在 1966 年底达到高潮。1967 年 2 月 3 日、3 月 19 日,两次发出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各地接待站陆续撤销,串连逐渐减少,但学生依然能免费乘车、免费吃住。
1967 年 8 月,“就地闹革命”的号召发出,10月,发文要求“复课闹革命”,大串连活动才基本结束]。
大串连期间的餐票与借据 收藏人:张廷
如何抑制群众们串连的热情?很多讲述这段历史的文章中并未进行详细介绍,九江文史专家张廷老师提供的两份资料很有意思。一份是江西省商业厅发出的,时间为 1967 年 2 月 3 日,正是中央发通知的那一天,该通知强调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因此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通知要求停止将布票借给外出串连的师生。
省商业厅通知(部分) 收藏人:张廷
另一份通知更有意思。这份由九江县革委会于1968 年 12 月发出通知,该通知称,师生们在外地串连期间,所借的钱、粮、物的借据已经汇总到本县,按规定应予以归还,故要求各公社办理对个人的催收手续,并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九江县革委会通知(部分) 收藏人:张廷
1966 年九江的故事,就到这儿了。1967 年的混乱,实在是不好讲,以后再说吧。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