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谱收藏面面观

作者: 柳志儒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14:55 被阅读24次

    柳哲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收藏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起起伏伏、冷热不一的状态。破“四旧”时期,幸亏一些有识之士,如郑振铎等人,曾经抢救性地购买收藏了大量的废弃旧家谱,使家谱文化得以承传。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就收藏了不少中国家谱。据了解,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仍在千方百计购买部分缺藏的家谱,同时也在倡议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赠送给公立图书馆收藏。

    家谱,是家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近年来随着家谱收藏热日渐升温,家谱资源明显短缺,价格也随之攀升。

    在20多年前,能够认识到家谱的意义和市场价值的人,寥寥无几。只要愿意出钱投资,购买一卷家谱,只需五十、一百元;花上千把元,整套家谱,就可成为囊中之物。

    我认为,收藏名人家谱以及名人编修的家谱,市场增值空间较大。一般而言,应根据家谱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坏、存量多寡、内容优次、名家题词有无等因素,来衡量判定其市场价值。最近几年,中国家谱热,风靡全球。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先后发起创办了不少家谱公司、家谱网站与家谱社团,从事家谱文化研究与市场开发。其中中国家谱网(寻根网)、美国某公司创办的家谱网等,皆因各自为政,或水土不服,或管理不善,而自生自灭。如今缺乏一个与泱泱大国相匹配的、全国性的家谱学术平台与综合门户网站。

    如今,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家谱收藏正逐渐升温。不少家谱学者和寻根者,开始收藏现代印刷版的家谱和数字光盘家谱,也同样具有收藏、研究与寻根问祖的指导价值。

    我研究柳氏家谱与姓氏文化已20余年。在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查阅家谱,数以千计,给我研究家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近代史学大家柳诒徵、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家族的《京江柳氏宗谱》(光绪十七年版本),从家谱上得知柳永墓、柳永后裔在江苏镇江的历史事实;还有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册)和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卷),载有吕洞宾家族的完整谱系。我还发现了《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施久义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奉思堂木活字本),从家谱可知孔子嫡母施耀英,其侄子施之常为孔子弟子,而且可知历史上确有西施其人,据该家谱记载,鲁国大夫施策(第十世)的孙子施景‘徙居诸暨苎罗,生女西施’。

    我发现的还有失传的乾隆年间始修的毛泽东《韶山毛氏族谱》(卷三)以及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编修的《韶山毛氏鉴公房谱》;周作人珍藏的《越城周氏支谱》(清光绪三年,宁寿堂木活字本);清朝与民国版本的《展氏族谱》。金华《童氏宗谱》中的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家宝”手迹、抗金名将宗泽的手迹等,诸如此类的发现,举不胜举。

    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等馆藏家谱,数以万计,目前被研究、利用的,估计百不一见。这需要爱好传统文化的家谱专家与寻根爱好者继续去努力,更需要有关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与各个姓氏宗亲会进行合作,将家谱收藏到研究利用方面转化。相信家谱文化,一定能为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家谱从古代秘而不宣,到如今开放性研究与利用,相信一定会掀起一股家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造福人类,泽被后世。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为了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我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推广姓氏文化,受到家谱爱好者的广泛欢迎!愿更多的人,来关心与支持家谱研究与收藏,推动中国家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17088493b62:家谱本来就没有必要脱离家族进入图书馆,影印版本,数字化或者图像化的家谱可以用来做研究,但是实物还是应该归还给家族,家谱只有在家族中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样收藏的人与日俱增,使得家谱难以获得,造假也日益增多,说实话是弊大于利,保护家谱不一定要把原物拿来藏之于馆,现在拍照技术,扫描技术也可以带走一本家谱,家谱原件还是留在家族吧

      本文标题:中國家谱收藏面面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nv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