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人的三种途径》198-199页.
精神分析领域有个大咖叫肯伯格(kernberg)。他说,理解求助者至少有三个途径(channels):言语交流、肢体语言、情感传递。
我想,第一个途径主要靠听,第二个靠看,第三个靠感受,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综合调动。在心里咨询过程中,这三个步骤的难度依次增加:“看明白”要比“听清楚”困难;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准确“感受对方”。(这样的梯次,其实和一个人的发育过程相关﹌这是老师的臆断吗?我有疑问)
可以推断,一个会看的人,要比只会听的人更成熟些;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就是能够感受这个世界的人,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才能成为生存下来的适应者,进而,成为改变者才有可能。
《》《》《》
这也是老师为何强调在咨询中不要听对方说了什么,要更注意求助者是如何讲的,就是关注他的肢体语言和当时的情感。
《国耻日:知耻而后勇》200-201页。
社会心理学认为:“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这个定义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只是说了个人耻感。而耻感分两种,还有一种叫集体耻感,比如国耻。
许又新教授有个发现:个人耻感和群体耻感之间,似乎存在反比关系。
《》《》《》
反比关系,不理解。记不起来有啥论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