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从随处可见的惩罚,奖励,到存在正义的歧视,慈善,都是如此。”对此,我非常赞同。我也有两个经历要分享。
二、
第一个经历:大一的时候,学校要求大一学生上晚自习,我就特别烦上晚自习,因为有人看管,太不自由,无法正常学习。因此我参加了维护机房的工作,维护机房就可以不用去晚自习,维护时间从下午六点10分到晚上八点10分。打扫卫生所需要的时间最多半个小时。这样我就可以有一个半小时的自由学习时间。为了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间,工作上难免会有些疏忽。学校方面一个月检查两三次,如果不合格,就会扣工资,当然扣得工资也就几块钱,对我根本不起作用,只要不削减我的自由学习时间,即使扣我一半工资,我也觉得无所谓。这个经历中,我认为我维护机房的隐性动机是为了得到自由学习时间,而不是钱。
三、
第二个经历:曾有漂亮女生找我做一个PPT, 我要求对方请我吃一顿大餐,我本可以换一个索取回报的方式,比如让对方给我钱会更方便一些。但是,对方请我吃饭的话,我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她,使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形象更好一些,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吃一顿饭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和女生建立连接,这才是我真正的隐性动机。
四、
我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惩罚,奖励等手段有效的话,应该去了解被奖励(惩罚)群体中每个人的需求。假如学校检查我不合格,既扣我工资又让我多干活(削减自由学习时间),这个我肯定是不愿意承受的。怎么使自己的手段更有效,我认为需要运用科学手段和知识,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地实施这些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