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作者: 十年一井 | 来源:发表于2017-11-25 04:52 被阅读38次
    长征

    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名称

    长征

    地点

    延安-瑞金

    时间

    1934年10月17日-1936年10月22日

    参战方

    中国工农红军、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结果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

    红军10万、国民军近100万围剿

    伤亡情况

    20多万名红军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3、4、12、20、22军,共5个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5、8、16军,共3个军。全军共计3万余人。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总参谋长[2],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底进行整编,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1935年11月,红五军团与红33军合编为红5军,归属红四方面军建制)。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部懋功地区会师。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后因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发展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指导下,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见彩图)。到12月1日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减为3万余人。中旬,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将原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为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接着,中央红军撤销红8军团的番号,将部队并入红5军团。1935年1月2日,中央红军突破黔军乌江防线,1月7日占领遵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第1军团辖2个师6个团,红3军团辖4个团,红5、红9军团各辖3个团。1月中旬至4月下旬,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出发,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抵近昆明,尔后转兵向北,于5月9日渡过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地区创建新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中央红军于5月15日由会理地区北进,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于6月中旬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同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7月,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依次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8月,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军第一方面军,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接着,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通过川西北茫茫草原,分别进到阿坝和班佑、巴西一带。这时,张国焘公开进行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命令已进到墨洼附近的部队返回阿坝,提出要红军主力回经草地南下川康边,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接着,他又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央。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即率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中央直属队,于9月10日由巴西地区继续北上。在北上途中,红一方面军第1军和第3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陕甘支队迅速越过岷山,攻占天险腊子口,突破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一般指本词条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

    中文名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所属

    中国工农红军

    代表人物

    贺龙

    创建时期

    土地革命

    溯源

    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

    所属党派

    共产党

    概况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简称红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 团、第六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组成。1930年7月,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人在湘鄂西地区的公安会师。中旬,两军领导在江陵县的普济观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组成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2军团敌前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原第4军改为第2军,贺龙兼任军长。第6军由邝继勋任军长,段德昌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一万余人。9月,党中央派邓中夏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和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

    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组成。1933年,湘赣边根据地红军和湘鄂赣边根据地红军一部,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6月中旬在湘赣边根据地组成红军第6军团,辖红17师(由湘赣边红8军改编)和红18师(当时只有湘鄂赣边红18军改编的一个团)。当时,军团未成立领导机关,由红17师首长统一指挥。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同志奉命率领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第二、第六军团、第32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斗争。接着与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的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一般指本词条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仅红军时期歼敌88万,为第一,共计走出700多位开国将领。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4.5万人,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0日,张国焘在黄安县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10月12日,迫于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取消各军番号。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

    中文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简称

    红四方面军

    成立

    1931年11月7日

    总指挥

    徐向前

    政治委员

    陈昌浩

    政治部主任

    刘士奇

    总兵力

    20万

    成立

    红四军

    红10师,辖28、30、34、36团

    红11师,辖31、32、33团

    红九军

    红25师,辖73、74、75团

    红27师,辖79、80、81团

    红30军

    红88师,辖263、265、268团

    红89师,辖262、264、266团

    红90师,辖267、269、270团

    红31军

    红91师,辖272、273、275团

    红93师,辖271、274、279团

    红33军

    红98师,辖294、295团

    红99师,辖296、297团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红四方面军接受张国焘为主席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932年11月19日一1935年6月29日)领导。

    红军第四方面军序列

    “六路围攻”失利后,国民革命军开始策划“川陕会剿”。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红四方面军辖5个军11个师32个团约5万人。

    1935年1月22日,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红四方面军“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作战。接电后,红四方面军在广元县旺苍坝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打造船只,解决渡江工具;收缩东线部队,主动出击陕南,调动敌人北移,创造渡江条件。红四方面军随即发动广昭战役,意图开辟川甘边根据地,战役受阻。1935年3月29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歼灭川军近万人,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随后,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部队及撤出的苏区地方干部共计10万人西进,夺取茂县、理番县、松潘等地,开始长征。6月18日,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统一领导指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任中革军委委员,原川陕苏区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历史结束。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被迫率红五军4600人、红九军9000人、红三十军8000人共计6个师16个团及部分直属部队约2.2万人奉命西渡黄河,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11月8日改称西路军。但是因受马家军阻截,加之后无援军,而全军覆灭。余部仅存436人由李先念率领进入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缴械。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红四军5700人、红三十一军5000人及部分直属部队和红二十九军1200人等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投入抗日战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pq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