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真的很惭愧。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只是迫于时间的压力完成这篇读后感。所以,这应该是一篇肤浅的,仅代表个人点滴感想的读后感。如果你不幸点开这篇文章,请你立刻打住翻篇。
起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觉得有点大而空。然而展卷阅读后,却发现大有思考内涵,值得认真拜读体会。
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
首先,作者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惭愧地发现,我竟然从未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一直认为,凡是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必然是多多益善,以致于我常常淹没在音乐学科那浩瀚无边的海洋里而无法自拔。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也常常乐于去积累一些“只需要至多50秒就能通过搜索得到”的知识,并以此为荣。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六大方面的知识,值得反复思考内化。
1.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2.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3.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4.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5.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6.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而又言简意赅的理念,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简而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起来,能够与生活联系起来,才值得学习。也就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对照我自己的学习历程,我完全赞同以上的观念。由于工作以后长期教小学音乐,以前在学校里学习过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已经完全忘记,甚至在音乐学科方面,一些演奏技能、乐理知识由于长期得不到运用,也已经遗忘很多。
当然,不能武断地说这些知识就没有用,也许拓展了视野,训练了思维,丰富了理解。但这类知识需要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合理化地学习,有必要进行反思。
怎样做到“全局性理解”?
作者在书中特别提倡一种“全局性理解”,那么,何谓“全局性理解”?
全局性理解更加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更积极主动,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判断标准包括: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机会等4方面。
全局性理解对我们的生活有3个贡献,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定向、慎思、深入学习。
我感觉这种“全局性理解”特别像我们音乐学科正在大力提倡的单元教学。事实上,单元教学就是建立在一种“全局性理解”的层面上来思考的。
因为,音乐学科内的相关作品和知识技能是一门汪洋大海,即使穷尽一生,我们也不可能把学生全部教会。正如书中所说,我们要放弃囊括一切重要观点、范例和作品的企图。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性理解”的高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哪些能提供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理解音乐、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书中提到的“抽样教学”内容有点类似我们的教科书,教科书中罗列了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并不能机械地“拿来主义”,而是要像书中说的那样,进行精心地选择、思考甚至重组。这样的重组应该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原理性的知识,并能够以现学的知识为基础,在未来多元而不可预期的环境下深入学习。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真正的学习,无论是全局性理解、配方知识,还是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都应该是把钱存到银行中不断生出利息,而非放到地窖里存到发霉。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一段话: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多么美好的前景,愿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