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害怕外来的声音侵入,听到的好消息太少了,来自别人的。
有时,我甚至怀疑别人的“嘴”是否本来就有“乌鸦”的属性,还是每个人都如此呢?
“报喜不报忧”,似乎越来越少见了。通常也都有在碰面后发生,倒像是当着面说儿才显得更为真切,然后欢喜被分享也会加倍快乐。
也是,当下谁心里还愿意藏着别人的“欢喜事儿”呢?
我是说,谁的心里会没点难过,没点痛苦呢?
只是,人们似乎忘了,如果心里装了太多的“坏东西”,对身体是不好的。
所以,是否可以多装点美好的东西进去?不管那份美好属于谁,是谁的,它甜,它美,它让你因此健康,这是你的,它还可以出自你之口。
反倒是“恶、坏”,要警惕它从嘴巴里冒出来。
因为从它冒出来的那刻起,别人不会觉得那是别人的,只会认为出自你之口,属于你的言行,以及这份“恶、坏”里有你的部分。
但这么想似乎也很天真。
好像也就是“恶、坏”的东西才更加急迫更加影响重大吧?如果能马上得到解决,这似乎应该被理解为“雪中送炭”才对,而不应该被看作是“伤口上撒盐”。
只是,我真的很难想象和相信,“人性的那点东西”,会允许别人的美好住进自己的心间吗?
如果从一开始就禁止了,就不被允许进入,那么,分享美好,或美好的东西,是否也将成为一种“恶、坏”的种子呢?
像嫉妒、妒忌、羡慕、渴求,还有不甘和委屈……
所以,迫切的需要反馈,是很容易受伤的吧?尤其是从他人口中获得时。反倒是,如果请别人给建议,更容易得到认可和鼓励。
很奇怪不是吗?
我们都需要反馈,却又往往得到批评;我们并不需要太多建议,却往往得到鼓励和支持。
我想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这样一条信息:当你忘记自己时,你才能看见自己;当你重视自己时,更需要先重视别人。
就像反馈和批评,建议和鼓励。对方的批评看的是不足,即好像在说“因为我有,而你没有”、“因为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所以我可以批评,我可以说;而鼓励也有同样的意味,但对于别人而言却不容易那么去想。
归根到底,前者是叫别人当成结果去看,而后者则才开始或在途中。
说到底,我们都被结果“驯化”惯了的,太知道不能不谦虚,也太知道结果的重要性了,反而好像谁都可以说上几句。
这是不对的,没问题变有问题是不对的,没有错变不足是不对的,没有完成变结束是不对的,这是看问题时就错了。
所以,有什么事儿当然是亲自说、当面说最好了,只是坏事儿、恶事,不该从风中传来,也不该亲自说,除非对方同意,除非愿意共担风险,除非有能力去做点什么,或分析,或安慰,或陪伴,或温暖,还可以是找源头,找办法,不好也尽量不要只说“消息”啊!
也许,并没有那么糟糕呢,也许,你说的让我想象的更严重,也许,不该有任何删减或干脆就直接只说结果、结论、事情本身。
网友评论